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6:25:31作者:百科
[拼音]:Changcheng
[外文]:Great Wall
中国古代最雄伟的防御建筑。包括城墙、敌台、烽燧、城障等建筑(见彩图)。
秦汉长城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秦、赵、燕三国沿北侧边境筑边墙以防御匈奴,秦汉长城就是把这三国的边墙衔接、联缀、增补而成的。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达辽东,长达3000余公里,史称万里长城。汉武帝时,增修西段,由敦煌直达新疆,东段过内蒙古而抵吉林。汉长城除利用秦长城外,又增筑复线,新建边城、城障、烽燧。边城是屯戍性质的小城,内有官署、民居。城障小于边城,在长城内侧,是哨所性质的小堡。烽燧是报警的碉堡,建于视野宽阔的草原或山巅,沿线罗布,主体为圆锥或方锥台,用块石或夯土筑成,下面围以小城,建少量兵士住房和武器柴薪仓库。长城的墙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般平地多用黄土版筑,戈壁地带用砂砾与当地植物如芦苇、红柳、胡杨等,分层压叠,山上用石块垒砌外皮,内填碎石,底高相等,约4~5米;在陡峭山崖上则利用峭壁,略加凿琢而成。跨沟筑窦,跨川筑墩,跨大川筑墉,用各种结构将城墙联成一体。
汉以后,北魏、北齐、隋、金各朝都修筑长城,但遗留至今最完整、最雄伟、工程最大的是明长城。
明长城明灭元后,仍大力修筑长城以防蒙古南下,长城的防御体系非常严密。明代砖的产量大增,制砖和砌筑工艺水平提高,长城许多重要段落的墙体和城关堡寨都用砖砌,长城建筑水平达到最高阶段。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甘肃嘉峪关,分九镇管辖(嘉靖后改为十镇),各镇所辖长城累计达5660公里,有的地段还建有复线,所以称为万里长城,并非夸张。
明长城包括下列主要建筑:
(1)城墙。选址在高地、陡崖、山脊上,尽量利用自然地势以增加险要。其中位于河北省和山西省境内的许多段落,都是沿山脊蜿蜒上下,曲折迂回,气魄特别宏阔。用材及结构因地制宜,最多使用的是夯土版筑墙(都在黄河以西)和砖石墙。一般构造是用条石做基,墙皮用大砖或块石砌筑,内填碎石三合土,高度3~8米,顶宽4~6米,顶部外侧设雉堞,内侧设女墙。另有一些特殊构造,如辽东镇(山海关以东)有柳条墙和木板墙;陡崖处利用山体为墙,只砌雉堞;特别险要处只设障墙,不能上人;黄河突口处冬季设冰墙等。
(2)敌台。即城墙上驻兵的哨楼,间距30~100米不等,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平面有圆有方,结构有砖拱和木结构外包砖等,种类很多。空心敌台一般高2层,下层驻兵,且通城墙顶部,上层建铺房,为守卫的处所,四周建有雉堞。
(3)烽堠,即烽火台,为报警用的独立台墩,有些外面围以小城,有些只是单独建造。一般建在山岭高地上,间距约1.5公里。大部分建在长城内侧,也有少数前哨建在外侧。形式与构造和敌台相似。
(4)关隘。为险要交通孔道的防御组群,由驻兵的城堡、出入的关城、密集的烽堠、敌台和多道城墙组成。关城是主体,建有瓮城、城楼、角楼、敌楼、铺房等,两侧与长城相连。现存著名关城有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古北口、雁门关等,地形险要,建筑雄伟,也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独具风格的杰作。还有许多段落很有观赏艺术价值,如北京延庆县八达岭段、怀柔县慕田峪段、密云县司马台段、河北省滦平县金山岭段等。
山海关现存明长城最东端的关隘,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面海边。明洪武十四年(1381)建关城,长城由关城南侧伸向海边老龙头,北侧延伸至燕山深处,地形极为重要。关城方形,辟4门,东西门外又各有1座罗城。关城内侧北面建有北翼城,南面有南翼城,近海的老龙头附近原来还有宁海城堡,关城东门外有威远城和八里堡墩台。这些大小城城堡和散处附近的烽火台,布置在山海之间,形成一幅防御性强烈的苍莽画面。其间又点缀许多楼阁,最著名的是现存关城东门城楼天下第一关。楼为5间2层歇山顶,向外的3面为厚墙,上辟箭窗。此外城内的钟鼓楼,城墙上的瓮城门楼、罗城门楼、角楼和奎光阁、临闾楼、威远阁,以及宁海城上的澄海楼等(已毁),使得整个环境又富有活泼的气氛。
嘉峪关明长城最西端的关隘,位于今甘肃省嘉峪关市。明洪武五年在此处筑城建关,关城建于嘉峪山西麓台地上,祁连山、龙首山南北对峙,关城北侧长城穿过茫茫戈壁滩东折而行,南侧长城顺地势直抵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脚下,形势非常险要。关城平面呈梯形,周长733米,城墙高10.6米,雉堞高1.7米,全为夯土筑成,只城门、角楼等处为砖砌。西关城外又筑砖罗城一道,并连接南北关城外的土墙,使关城成为重墙形式。关城东西各辟城门一道,门外又设瓮城。东西城门上各有城楼1座,西罗城城门上原也有相同的城楼(已毁),3楼在同一轴线上。城楼高3层,5间周围廊,歇山顶。另于关城四隅和西罗城两端建角楼,南北墙中间各建敌楼铺房3间。整个嘉峪关重城重关,城阁相望,这一形象在周围戈壁高山、黄土长城的衬托下,更显得格外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