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普宁寺

更新时间:2023-02-02 18:06:15作者:百科

普宁寺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 2.5公里处。据《普宁寺碑》记载,寺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乾隆在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割据势力后,在避暑山庄大宴厄鲁特蒙古四部上层人物,仿西藏桑耶寺修建。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寺占地约4.88万平方米,南向,主要建筑呈纵深式对称格局。全寺以大雄宝殿为界分前后两部。前半部分采用汉族佛寺的传统建筑形式,屋顶均为黄琉璃瓦绿剪边。主要建筑有 3座木牌坊围成的庙前广场 (已不存 )、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东西配殿和大雄宝殿。总体布局为伽蓝式。面阔进深各三间、方形重檐歇山琉璃瓦顶的碑亭,内置乾隆《普宁寺碑》、《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均以满、汉、蒙、藏 4种文字写成,记述了创建普宁寺的缘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大雄宝殿平面长方形,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绿剪边瓦顶。正脊中央置铜鎏金喇嘛塔。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跴斗栱,下层檐为单翘单昂五跴斗栱,大木斗栱皆属清官式做法。殿前月台踏垛五出,前方中央设御阶。殿内供奉三世佛。两侧靠山墙石须弥座上供木雕十八罗汉。山墙壁画为十八罗汉故事图,北墙壁画为度母配以伎乐天。

后半部分皆为藏式建筑。9米的高台上中间矗立主殿大乘之阁,周围对称散置各式白台,台上建造四大部洲、八小部洲。

大乘之阁仍沿袭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法式制度而建。前设月台,南北长13.7米,东西宽 35.39米,围以石栏杆。阁通高 37.52米,依山势而建,故南 6层、北 4层。除1、2层抱厦重檐三面封墙外,3层以上逐层收进,4层各角自成一间,覆以攒尖瓦顶,形成五顶式四角攒尖的楼阁建筑,为中国殿阁建筑中仅有的形式。

阁内实为3层,首层后部在1.2米高的石须弥座上置木雕千手千眼观音立像,高 22.28米,腰围15米,42只手,每只手心雕有一眼,持一法器,系中国最大的木雕佛像,用木材120余立方米,重110吨。造型肃穆端庄,系雕塑之精品(见图)。佛像两侧立有二胁侍木雕像,高15.6米,形象生动。阁四周有塔台等小型藏式建筑,象征佛经中的“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各建筑在汉族建筑的基础上,融汇了藏式建筑的格调。

图

阁的西院为讲经堂,原为清代佛教首领章嘉国师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讲经之所。东院妙严室原为乾隆帝休憩之所。

普宁寺是承德市外八庙保存最完整、国家最早拨款维修的古建筑。1953年成立喇嘛管理机构。1963年成立外八庙管理处。1960~1963年由国家重点投资对大乘之阁进行落架大修,新换16件艾叶青大理石柱顶和 8根钢筋混凝土山柱,并更换了所有糟朽之木构件,补配了琉璃瓦件,擦洗了鎏金宝顶,同时对大佛进行了加固处理,1988年又重新彩画。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避暑山庄外八庙第一个十年整修规划中,又集中资力整修了此庙。现由普宁寺管理处专责保护。

参考文章

  • 普宁寺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 普宁寺名称的由来中国地理
本文标签:普宁寺  PuningSi  
上一篇: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