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6:02:16作者:百科
[拼音]:Aixingduo'erfu
[外文]:Joseph von Eichendorff (1788~1857)
德国诗人。1788年3月10日生于上西里西亚拉蒂博尔附近的卢博维茨府邸(现属波兰)。出身古老的贵族世家,信奉天主教。1805至1807年在哈勒大学攻读哲学和法律。在海得尔堡结识了布伦坦诺、阿尔尼姆、格勒斯等浪漫派代表人物,并开始发表诗歌。1810年在维也纳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交往。1813年解放战争开始,他参加吕楚自由军团任军官,1816年在普鲁士政府部门供职。1831年开始因信奉天主教常受排挤,1844年被迫辞去公职,成为自由作家。1857年11月26日在尼斯去世。
艾兴多尔夫是浪漫派作家,他厌恶资本主义制度,对现实不满,向往旧日美好的生活,渴望返回自然,他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富有民歌特色,形式质朴,语言明快,基调乐观健康,与一般浪漫派诗人的朦胧、阴郁和神秘的诗不同。他的诗大多写自然景色,《在一个清凉的地方》、《啊,山谷遥远,山峰高高》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诗对后世诗人如施托姆、李利恩克龙、海塞等有很大影响。
他的长篇小说《预感和现实》(1815)是以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为范例写的发展小说,在艺术上不很成功,主要表明作者反对异族侵略,以模糊不清的中世纪的理想来解决现实矛盾的思想。中篇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1826),写一个农家少年经历了一些近似荒唐的冒险,最后化险为夷,得到意外的幸运的结局。他的“无用人”是指不愿附和现实生活秩序的流浪者,为争取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而斗争,含有深刻的意义。作品中有大量的风景描写和优美的诗歌。中篇小说《迪兰德宫》(1837)写的是法国大革命,批判对贵族的过火行动,歪曲了革命者的形象。此外,他还写过剧本,如《迈耶贝特的兴亡史》(1828)、《求婚者》(1833)。晚年还写了一些学术著作,其中重要的有《十八世纪德国长篇小说同基督教的关系》(1851)、《戏剧史》(1854)、《德国文学史》(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