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花鼓

更新时间:2023-02-03 16:00:21作者:百科

花鼓

清代花部乱弹作品,又名《打花鼓》。剧本见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刊印的《缀白裘》第 6集及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印的《纳书楹曲谱·补遗》。所用曲调有〔鲜花调〕、〔凤阳歌〕、〔花鼓曲〕等。剧本描写夫妇二人沿街卖艺,演唱凤阳花鼓,受到纨袴子弟曹悦的欺侮。夫妇二人迫于饥寒,只得强颜欢笑。此剧情节略见于明周朝俊《红梅记》19、20两出,但在地方戏曲舞台上已演化为一个独立的短剧。作品对由于农村破产而走上街头的流浪艺人寄予了同情,唱出了他们的辛酸。剧中的〔凤阳歌〕“说凤阳,话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历来脍炙人口。剧中穿插了花鼓、连相的表演,载歌载舞。《缀白裘》中还记有较为详细的舞台动作指示。作为民间歌舞的《凤阳花鼓》,在康熙时即已传至北京。陈于王的《燕九竹枝词》(1693)中写道:“小儿花鼓凤阳调,士女周遭拍手笑。”(《清代北京竹枝词》)戏曲作品《花鼓》从民间歌舞中吸取了营养,成为徽班、昆班经常上演的剧目。据吴长元乾隆五十年(1785)成书的《燕兰小谱》记载,北京宜庆部演员罗荣官、施兴儿都演得很好。李斗乾隆六十年(1795)成书的《扬州画舫录》卷5中也写道:“谢寿子扮花鼓妇,音节凄婉,令人神醉。陆三官花鼓得传。”可知它在当时已很流行。汉剧、秦腔、湘剧、京剧等剧种都有这个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出时大都保留了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精彩的表演艺术,删除了某些庸俗的科诨,成为一出优美动人的歌舞剧,其中以武汉汉剧院的演出影响较大。

汉剧《打花鼓》剧照(李罗克饰卖艺人)

参考文章

  • 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音乐立足于天沔花鼓戏曲音乐和天门、沔阳、襄阳一带的民间音乐,在创作上还吸取了黄陂、孝感乃至于外地的音知识题库
本文标签:花鼓  huagu  
上一篇:藏王墓
下一篇:工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