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北宋陵墓石刻

更新时间:2023-02-03 15:55:30作者:百科

北宋陵墓石刻

中国北宋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

概况

北宋帝王的 8座陵墓位于河南省巩县芝田镇周围,形成4个陵区。陵前现存石刻539件,加上陪葬墓前的石刻,共计1000余件。雕造时间前后相继约130多年。8座陵墓、墓主和入葬年代为:

永安陵,宣祖赵宏殷,乾德二年(964);

永昌陵,太祖赵匡胤,太平兴国二年(977);

永熙陵,太宗赵光义,至道三年(997);

永定陵,真宗赵恒, 乾兴元年(1022);

永昭陵,仁宗赵祯, 嘉祐八年(1063);

永厚陵,英宗赵曙, 昭平四年(1067);

永裕陵,神宗赵顼, 元丰八年(1085);

永泰陵,哲宗赵煦, 元符三年(1100)。

内容与配置

自永昌陵以后开始形成定制。一般为,沿神道两侧自南向北配置:望柱1对,象及驯象人各1对,瑞禽碑与角端各1对,仗马2对,控马官4对,虎、羊各2对,蕃使3对,武将、文臣各2对,行狮1对,镇陵将军1对,宫人2对。此外,陵园的东、西、北神门外,各置蹲狮1对。这些石刻为有纪年的北宋官式石刻的代表作品。各陵之中,永定陵与永昭陵的石刻至今仍大体保持原貌。

永定陵全景 石刻特点

各陵石刻的体积、雕刻技法和装饰纹样各具特色。较早的永安、永昌、 永熙、永定4陵石刻受唐、五代影响,气势雄伟,刀法简洁洗练,形象夸张;永昭、永厚2陵石刻趋向真实细致,人物体态从肥胖粗重变得丰腴适度;永裕、永泰2陵石刻则更注重姿态和细部的刻画,写实的特征十分突出,但缺乏神韵和风采。即使在同一陵内,雕刻水平也有高下之别。各陵雕刻都不乏优秀的作品。石兽中,如石虎、石羊(现存虎52件,羊56件),虎高约1.55~2.27米,长1.1~1.9米;羊高1.6~2.36米,长1.06~2.1米,造型浑朴,通身无饰。永熙陵石羊昂首静卧,恬静优美。行狮与蹲狮(现存132件),行狮高约1.9~2.28米,蹲狮高约1.05~2.30米,以永裕陵东门外的1对石行狮最佳,左牡右牝,牡狮张口怒目,造型威猛,牝狮披鬣伫立,神态较温驯。石象(现存14件),高约2.05~2.86米,长1.55~3.15米,体态方厚,下部镂空,4腿如4根巨柱,全身雕饰华丽,象背鞯褥上刻大朵莲花。永厚陵石象鞯褥上还刻1对小熊,生动有趣。石人也因不同身份而各有特点。如通称为“八大朝臣”的文武侍臣石像(现存61件),高约2.5~4.82米,每陵各2对,头戴三梁冠或五梁冠,系缨于颏下,身着宽袖大袍,腰束各种雕花玉带,带玉佩。文臣手执笏板,武将扶剑挺立。雕凿洗练,简练的衣褶既表现了身体的动态和转折,也表现了丝织品的质感。镇陵将军石像(现存14件),高约2.26~4米,身躯较其他石人高大,位置也不在石人石兽行列之中,而在中央正对陵台,著甲胄,服战裙,以雕花方块玉带束腰,锁子甲护胸,双手或拄剑或持斧钺或拱手胸前,形象威猛。蕃使石像(现存34件),高约2.12~3.35米,容貌服饰因其种族、国籍之不同而各具特征。脸型有方有圆,有的阔面虬髯,深目高鼻,饰大耳环;有的丰颐广额;须髯浓密;有的头戴幞头或高冠,穿紧身短袍,腰束带,足穿尖头毡靴;有的头戴虎头冠、平顶冠、尖头冠和毛毡翻沿尖头高冠;也有巾帛包头者,腰下佩挂皮革袋、尖刀等;也有赤脚戴鸡首冠,身披斗篷者。他们手捧莲花盘、宝瓶、犀牛角、象牙、珊瑚和玉函等宝物。宫人石像则更富于女性特征,眉清目秀,温柔安静,簪珥,戴幞头,两侧有翼,系带垂于背后;有的削肩,长袍窄袖,腰鞓带,手持物品悄然侍立。瑞禽碑(今存14件),高2.10~3.6米,宽0.5~0.83米,一般多为方形,内容和形式均为历代陵寝中所少见。如石屏风,有圆额、平头、圭形顶之分。石面正中刻一只高浮雕雄健矫捷的神鸟,以高山云雾为背景。神鸟或屹立山巅,或腾空俯冲而下,或振翼雄峙,或展翅待飞,每个陵的瑞禽形象各不相同。有的还在右下角刻一小兽从山洞中探头,增强了作品的层次和空间感。角端(今存14件)据传是一种鼻端长角、形状似猪的异兽,宋陵把它列在石兽中取其“嘉瑞”之意。体型粗壮敦实,四足如狮,昂首吼啸,体侧刻流动飘飞的风火云带,增加了动感,使之与“日行万八千里”的传说相符合。雕刻技法与南朝陵及唐陵辟邪、天禄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永厚陵石人像上残留有朱红及石绿等色彩,可能这些石刻原是着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