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

更新时间:2023-02-03 15:30:24作者:百科

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与所得成果之间的比较,即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的投入与产出之比。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智力投资经济效果,力求以等量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果,或者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等量的成果。在一定的教育支出的前提下,智力投资经济效果的提高主要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1)为社会培养出较多的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

(2)使现有的劳动者与后备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有所提高。

(3)由于合理地分配与运用教育支出,使各种类型的劳动者之间的比例更适合经济增长的需要。

(4)培养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人数所需要的培养时间,或使现有的劳动者与后备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达到一定标准所需要的时间,较过去有所缩短。

由于智力投资是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投资,智力投资的受益者主要是全社会,这种受益并不直接反映于教育部门或教育单位本身的资金回收方面。

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一般可以分为宏观的、地区的、微观的经济效果三个层次:

宏观经济效果

即全国范围内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消耗与所得成果之间的比较。各种劳动消耗就是投资,各种成果就是产出。一定时期内平均单位投入的产出或一定时期内平均单位产出的投入,是表明一定时期内智力投资宏观经济效果的指标。把不同时期的平均单位投入的产出(或平均单位产出的投入)进行比较,或在不同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方案下对平均单位投入的产出(或平均单位产出的投入)进行比较,就是对智力投资宏观经济效果的大小进行比较。

提高智力投资宏观经济效果的途径,包括增加平均单位投入的产出和减少平均单位产出的投入。具体地说,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者、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为教育事业直接或间接服务的工作人员的积极工作,都能增加平均单位投入的产出和减少平均单位产出的投入。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设备利用率等,也能使平均单位投入的产出增加,或使平均单位产出的投入减少。提高智力投资的宏观经济效果,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智力投资的方针、政策。智力投资的方针、政策要符合国情,要以教育事业发展规律为依据。

地区经济效果

即一个地区范围内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消耗(投入)与所得成果(产出)之间的比较。地区智力投资平均投入的产出或地区平均产出的投入就是反映地区智力投资经济效果的指标。

不同地区的智力投资经济效果的大小,还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1)地区范围内现有的人才累积量,包括人才的数量和他们的文化技术水平。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是地区人才累积量中的一部分。除学校师资力量以外,地区现有各种人才的数量及其构成,能影响地区师资水平的提高、地区各学校学术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2)地区教育的物质条件,包括地区的运输设施、通讯设施、给水排水设施、动力供应设施、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地区内师生研究和实习的条件等,有利的物质条件有助于提高智力投资的地区经济效果。

微观经济效果

即一个具体的教育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消耗(投入)与所得成果(产出)之间的比较。教育单位一定时期内平均单位投入的产出的增加,或平均单位产出的投入减少,表明它的智力投资经济效果的提高。在这里,一个教育单位的产出应当表现为该教育单位受教育者知识与技能的提高程度,而不应当用该教育单位的货币收入来表示。这是教育单位与物质生产单位在衡量投资经济效果方面的重要区别。

在对不同的教育单位的智力投资经济效果进行比较时,首先应当遵守比较的同级性和同类性原则。同级性是指这些教育单位等级相同,如大学与大学相比,中学与中学相比;同类性是指这些教育单位属于同一类型,如农村学校与农村学校相比,业余学校与业余学校相比,工科学校与工科学校相比,等等。此外,在同级同类教育单位进行比较时,还应当考虑到各个教育单位不同的教学设备、不同的师资力量、受教育者在入学时已达到的知识与能力基础等条件。在等量的教育经费条件下,如果教学设备较完善、师资力量较强、学生入学时基础较好的学校,一定时期内只能使学生取得的知识与技能与一般学校的学生取得的知识与技能一样多,那就是它们的投资经济效果较差的表现。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发现投资经济效果较差的学校在教学管理、经费使用、教师积极性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它们改进工作。

本文标签: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  
下一篇: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