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瑶族音乐

更新时间:2023-02-03 15:23:45作者:百科

瑶族音乐

瑶族多数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山区,少数分布于湖南、粤北山区和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人口约1402676人(1982年统计)。瑶族多居住于山区高层,1949年以前以刀耕火种与狩猎、养蜂为生,习惯于山林生活。由于历史上长期居住分散,迁徙流动较多,因而形成瑶族的支系有30个,方言土语繁杂,基本上可以归纳为3大语言支系群:

(1)勉语支系群。勉语是瑶族的基本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操勉语的瑶族有:过山瑶(亦称盘瑶)、土瑶(亦称坳瑶)、板瑶、蓝靛瑶(亦称山子瑶)、排瑶等;

(2)布努语支系群。布努语属苗语支,操布努语的有:背篓瑶、背陇瑶、白裤瑶、黑裤瑶、花篮瑶等;

(3)拉珈语支系群,拉珈语属北侗语族侗水语支,操拉珈语的有茶山瑶。此外还有说汉语的平地瑶等。瑶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和歌舞音乐两大类。

民歌

瑶族每个支系都有其传统的歌腔数种,用以演唱各种体裁和内容的歌曲,为该支系的基本调。如:过山瑶的“拉发调”,盘瑶的“甚排”,土瑶的“瓦溜”,蓝靛瑶的“师腔”,布努语支系的“热如尼”、“热糯呃”、“热得咳”和“赫尔调”,花篮瑶的“吉冬诺”,茶山瑶的“香哩”,平地瑶的“溜西啦咧”、“嘞嘞咳”、“溜喉咧”、“啦斯桑”等等。有的支系虽没有基本调的名称,但仍有其较为固定的曲调结构和词曲格式。瑶族民歌多属羽、徵和宫调式,有单声部和二声部两种形式。按传统分类,可归纳为山歌、长歌、古歌、风俗歌、劳动歌、儿歌及二声部民歌等。

山歌

采用抒发性的基本调演唱。如过山瑶的“拉发调”,盘瑶的“过山音”,土瑶的“瓦溜”,蒙山板瑶的“嘛哈哩”,恭城、灌阳、全州一带的夹板瑶山歌,防城的小板瑶山歌,排瑶的出路歌,都安的“番降”,巴马的“飞撒”,凌云的山歌与引歌,茶山瑶的“喊香哩”和保庆瑶的挖地歌等,都属于山歌一类。山歌多用于男女交游中相互打招呼及赞美对方时对唱,一般用真声演唱,风格粗犷。广西都安的“番降”,常在歌头、歌尾加上呼喊性的歌腔和衬词,歌声高亢。广西巴马的“飞撒”,歌词讲究韵律,拖腔少。有羽、徵两种调式,以羽调式为多见,用假声演唱。广西金秀的“香哩”有喊与唱两种,前者高亢,后者委婉,两者皆用真声演唱。歌词如散文诗,句式长短、句数多少皆不固定。全曲只用do、re、mi3个音,结束在do。保庆瑶的《挖地歌》,由歌师敲锣击鼓演唱,中间穿插有“欧欧哎咳”的衬词,用假声演唱。它有成套的曲目,歌词用汉语,音列为re、do、la、sol。

长歌

采用陈述性的基本调演唱。它不如山歌那么高亢,也不及古歌的吟诵性强,其旋律性强的一类,常使用大量的衬词;旋律性不强的,则在一个基本歌调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反复,衬词少。此类歌种有:大板瑶的“长腔”,金秀坳瑶的“迎春歌”,蓝靛瑶的“哎仲晶”,巴马的“飞结”、“勒邦”,金秀花篮瑶的“吉冬诺”等等。长歌有两种形式:一种将4句歌词叠唱为6句,如“哎仲晶”;一种是增加开头的引子和歌中的衬词,使旋律得以扩展和尽情发挥,如“飞结”。腔词多为一字一音。金秀的《吉冬诺》以一种不喜欢啼叫的鸟来比喻一个婚后在夫家不说话的女人。歌词的故事性强,篇幅较长。

古歌

歌唱瑶族古代历史神话传说的长篇叙事歌,如:盘瑶的《盘王大歌》,排瑶的《盘王古歌》、《水浸天门》,布努瑶的《密洛陀》等,多在节日中演唱。金秀盘瑶的《盘王大歌》在祭祀活动“还盘王愿”中演唱。盘王是传说中的盘瑶祖先,祭祀活动举行3天3夜。歌词有“二十四路”和“三十六段”两种本子,约3000句,篇幅很长,有“坝”、“畅”、“翻”三种唱法:“坝”的歌声悠扬婉转,旋律性强;“畅”的歌声跳跃短促,属吟诵性质;“翻”是将 4句词的后两句再重复一遍,唱成6句。曲调的音列为sol、la、do、re,主音为sol,si音作装饰用。在演唱盘王歌时,还插入7首小调。湖南江华的《盘王大歌》有42首曲子,词曲与金秀的相似。排瑶的《水浸天门》是歌唱伏羲兄妹的故事。连南西部五排瑶演唱时,皆使用其传统的叙事歌调,其音乐特征是有一个稳定的主音,用它持续地反复演唱到最后结束;但该主音有上方纯五度与小七度、也间或有大小三度的下行装饰滑音,下方有大于小三度的音程,并继续下滑到它的四度音。

《密洛陀》,意为洛陀祖母之歌,多在达努节中演唱。“达努”为不忘之意,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以表示不忘祖先,节日中要跳铜鼓舞,唱《密洛陀》。歌词有上下两部,上部有造天地、造日月、造人类等10章,下部有“西天学法”、“洛岗遇难”等9章。全歌的基本曲调为:

图

由两个男子为一组用真声齐唱,风格刚健古朴。全歌要连续唱7天7夜,由4组男人轮流唱,用一对皮鼓和一对铜鼓伴奏,人们围着铜鼓,随着歌手的演唱,边和边舞。

风俗歌

包括酒歌、交游歌、恋歌、婚丧歌等。

(1)酒歌:多为男人演唱,都安的酒歌有两种曲调,皆为宫调式,由两个男子齐唱,粗犷而豪放。东兰酒歌的节奏基本采用庒拍,歌调近似吟咏,速度颇快。资源的酒歌旋律较为委婉抒情,属五声宫调式。

(2)交游歌:瑶族各支系居住分散,支系内交游频繁,并举行一定的活动形式。过山瑶与土瑶有“坐歌堂”活动,由老歌手起唱《歌引》(亦称《起歌堂调》),迎送客人时唱《拦路歌》,其音列:过山瑶用sol、mi、re、do,土瑶为la、sol、do、re。盘瑶作客时唱《出门歌》;山子瑶作客时唱《过村歌》,做主人时唱《坐屋歌》,盘瑶用re、do、sol、la,山子瑶用mi、re、sol、la,其中mi与la常稍下降并下滑,或者将mi上升到fa再回到mi。排瑶于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耍歌堂”活动,有老歌手起唱的《优海歌》(亦称《耍歌堂调》)以及平时交游唱的《白花歌》,歌中常出现少量的re和si的装饰音。巴马布努瑶接待客人时主客围坐在火塘边,由主人唱表示欢迎之意的《撒簧》等等。

(3)恋歌:一般是俩人对面小声演唱。它包括有:过山瑶和土瑶坐歌室中的《天光调》,蓝靛瑶的《夺仲首》(意为念唱法),排瑶的《天黑歌》,白裤瑶、黑裤瑶的《门墙歌》和《布笑歌》(意为朋友歌),都安、巴马一带布努瑶的《叙话歌》、《细话歌》和《谈歌》,金秀坳瑶的《小声歌》,茶山瑶的《唱香哩》,以及平地瑶的几种《讲歌》等等。《叙话歌》有从结交到断交的整套曲目,这类歌曲旋律性不强,节奏平稳,多用轻声吟唱。贵州荔波县的《门墙歌》有两种曲调,一种只用mi、sol两个音,一种用re、do、la、sol 4个音;《布笑》则用re、mi、la、do来唱。节奏都比较平稳,速度中庸。平地瑶的《讲歌》有两类曲调,说铁梧州话的用五声羽调式;说九都话的《抛绣球调》用五声徵调式。过山瑶也有《讲歌》,只用一个纯五度音程来唱。

(4)婚丧歌:婚事歌有广西全州的《接门外歌》,恭城的《嫁女歌》,灌阳的《哭嫁歌》与《贺郎歌》,富川平地瑶的《一字心》和保庆瑶的《陪嫁歌》。后者为一整套的小调,与湖南土家族的陪嫁歌相近。《一字心》为二声部民歌。丧事歌有金秀山子瑶的《道公歌》,都安的《哀歌》等。

劳动歌

有一般的劳动歌和号子两种。劳动歌有舂米调,挖地歌等。由于瑶族多居住在高山峻岭的密林深处,从事林业劳动,有节奏鲜明、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

儿歌

在达努节中,都安瑶族多演唱一种儿歌,称为“飞几懂”。其音列用mi、sol(或do)、re、do,节拍为娺与婰混用,在弱拍的do音结束。金秀茶山瑶的儿歌称为“果拉”,其音列为sol、mi、re、do,节拍为娺拍。

二声部民歌

瑶族的二声部民歌,主要流传在过山瑶、布努瑶、平地瑶等支系中,流行的歌调有:过山瑶的“跟声拉发调”,布努瑶的“青年调”、“老人调”、“都番”、“赞歌”、“热如尼”,平地瑶的“溜西啦咧”、“嘞嘞咳”、“茉莉歌”、“一字心”、“溜喉歌”、“啦斯桑”等。

拉发调以歌中有衬词“拉发”二字而得名。有宫调式与徵调式两种,歌词为3、7、7、7字的4句,叠唱成8句。“跟声”是民间对模仿复调的称呼。“跟声拉发调”,由两人演唱,一领一跟,领者先唱出两个字,跟者立即开始模仿,有时跟者可创造性地在模仿声部中唱出一定的变化和对比。跟声唱法是:先朴素地全唱一遍歌词,不加衬词和拖腔,也不作内部重复,然后下接8句长大的歌腔,歌词格式如前所述。徵调式的“拉发”无跟声唱法。“拉发调”除“跟声”与独唱的“长调”唱法外,还有“短调”与“讲歌”两种唱法,“短调”有时省去“拉发”的衬词,只唱4句歌曲。

东兰的“青年调”与“老人调”的基本歌腔是一样的,前者有较长的引子段,旋律较华美,其二声部间的大二度与大三度的和声音程也出现得较多,演唱的速度也较快。多为男女混声演唱,以男声为主,女声也用男声的音色、音区来唱。当地的瑶族认为青年调源于老人调。两者的区别是青年调的歌头有衬词“热得咳”,老人调无。

富川、钟山一带平地瑶大多数说溜铁梧州话,属粤语方言,其民歌称为梧州歌,有溜西啦列与嘞嘞咳等。前者又包括蝴蝶歌与溜西啦列歌母。蝴蝶歌是溜西啦列的高级表演形式,歌母是两者的原型,并被当作训练青少年学唱的教材。嘞嘞咳包括羽调式的《上头歌》与宫调式的《下头歌》,上下两歌可以联唱,但须先唱下头歌,后唱上头歌。《蝴蝶歌》用同声演唱,两声部双起双落,衬词为“蝴的蝶”、“黄的蜂”等。每句结束时,必用长时值的大二度至同度的进行,每逢双句则多用衬词拖腔。

歌舞音乐

有两种类型:一是祭祖还愿仪式中边舞边唱的祭祀歌曲,一是节日中娱乐性的舞歌。前者如过山瑶的《盘王歌》或《跳盘王》,土瑶、坳瑶的《长鼓歌》、《黄泥鼓歌》,蓝靛瑶或山子瑶的《跳三元》、《唱师腔》,布努瑶的《铜鼓舞歌》、《赫尔调》,平地瑶的《芦笙号子》和《密洛陀》中的舞歌等,后者如金秀的《白马灯》、全州的《划船歌》、龙胜的《龙灯歌》等,这些和汉族的灯调类似。

乐器

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是各种类型的长鼓。将树干挖空,削成细腰形,两端蒙以兽皮制成。有 4种类型:

(1)小长鼓,又称小花鼓。多为过山瑶、土瑶所用,长度在 1米以内,一手持鼓,一手敲击。小长鼓舞多表现瑶族建屋的过程。

(2)大长鼓,排瑶的传统乐器。长度在 1米以上,鼓皮用绳索绷紧,挂在身上,右手持竹杆敲击,左手用掌指演奏。一般由两对鼓手表演,边舞边奏。

(3)黄泥鼓,坳瑶的传统乐器。有公鼓、母鼓之分,要成对地演奏,奏时在鼓皮上涂以黄泥调音。表演黄泥鼓舞时,同时要演唱《大声歌》,一鼓手持公鼓站在舞圈中心用手击鼓,四周由男女边舞边唱,围着鼓手转圈。

(4)大黄泥鼓,平地瑶祭祀用的乐器。悬挂在树上或房梁上演奏。奏时用3人,一人敲击,一人涂泥调音,一人调节绳索的松紧,同样起调音作用。黄泥鼓的“嗡嗡”声传得很远,瑶族称之为“蜜蜂音”。

铜鼓是布努瑶的传统乐器,多作为皮鼓的伴奏用。布努瑶的铜鼓与皮鼓皆有公母之分。在演唱《密洛陀》时,主要歌手亦兼鼓手,只敲击皮鼓,铜鼓放在皮鼓的两侧。单独的铜鼓演奏,在达努节前,先奏21天,或在跳铜鼓舞时才用。经常表演的铜鼓舞为《猴鼓舞》,舞者扮成猴形,围着鼓边跳边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音乐工作者对瑶族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在瑶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著名的有合唱及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壮汉苗瑶共太阳》以及歌舞音乐《拉木歌》等。

本文标签:瑶族音乐  Yaozuyinyue  
上一篇:竖穴墓文化
下一篇: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