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清初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政治思想

更新时间:2023-02-03 15:17:27作者:百科

清初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政治思想

从清初至鸦片战争以前约有 200年,从政治思想史角度可分为:

(1)清初(从顺治到康熙统治的前半期)时期。明王朝刚刚灭亡,清王朝建立不久,还没有获得巩固。新政权的统治相对松弛,思想界较为活跃,涌现出不少大思想家。

(2)清政权相对稳定时期。清王朝经过军事上的东征西讨和政治上的残酷镇压以后,巩固了统治。满清统治者是少数民族,他们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心存猜忌,因之加强思想统治,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形成了“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因此从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政治思想,主要是清初的政治思想。

背景

明代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顶峰。专制政治的极端发展,使明代的各极政权和社会日趋腐化,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明代末年被称为“天崩地解”的时代,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发展成百万大军,进行了长达20年的战争,终于埋葬了明王朝。清初思想家都出生于明代末年,农民革命的浪潮,使他们看到了人民的威力。同时,他们还处在资本主义从萌芽到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新的生产关系影响了社会各阶层(包括思想家在内)的意识形态。

基本政治思想

在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条件下,思想家们的政治视野大为开阔,他们不再像旧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那样,仅仅在王道、霸道、义理、功利之类的争论中为国家构想改革的蓝图,而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制度,宣传公天下,批判家天下;攻击君主,强调民本;主张个性解放,反对思想禁锢。其杰出代表人物有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和唐甄。

这时期的思想家大都强调公天下,反对家天下。历史上各个王朝的统治者都把自己说成是全民的代表,把皇室一家一姓的利益说成是全民的利益。把他们的苦与乐说成是人民的苦和乐,把皇室的兴亡说成是人民生死的大事,目的是要人民大众为他们服务和牺牲。王夫之驳斥说,皇室和老百姓不是一回事,皇室的兴亡是一家一姓的事,老百姓不需要对它关心和效劳,而广大群众的生死才是真正的大事,应该受到人们的关心。从公天下的原则出发,他反对历来所谓正统的说法,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无所谓正统,判断一个政权的是非不是根据血统,而是根据它的所作所为,即实行什么政策,如何对待人民。根据公天下的原则,他认为皇帝的宝座是“可禅、可继、可革”的,而不是万世一姓的私有物。顾炎武揭穿了帝王们把皇室和国家等同起来,把皇室的私利说成是整个国家利益的骗局。他用“国家”和“天下”两个概念把皇室和广大民众区别开来,认为皇室的灭亡叫作“亡国”,而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统治者压迫民众,叫作“亡天下”。因而保卫一家一姓的王朝,是皇族和达官贵人的事,而保卫天下太平,保卫人民安居乐业,乃是广大民众的事。

思想家们还把批叛的矛头指向君主。黄宗羲认为君主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人。他们出于自私的目的,不惜牺牲千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去追求皇帝的宝座。他们登基后,又利用手中的权力榨取民众的血汙供自己享受,他们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唐甄认为皇帝虽然尊贵,也不过是一个人。他把皇帝从“天帝”的尊位拉回人间,并指斥从秦朝以后的皇帝都是贼。他问道:“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思想家们还提出了限制君权的主张。明王朝从朱元璋开始,皇帝大权独握,甚至废除了宰相制度。黄宗羲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了限制君权,革除弊政,他提出恢复并改进宰相制度,设想在宰相制度之下,设宰相一人,参知政事若干人,加上六部长官和谏官,和皇帝一起议事,以分散和牵制皇帝的权力。他还提倡用学校监督王权,使全国不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而把学校作为判断是非的中心。

思想家们从农民武装起义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们提出了人民的地位问题。如唐甄认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国家安全的保卫者,是上自皇帝、下自一般官吏的养育者和人类社会衣食住的来源,是国家的根本。没有民也就没有国家与政治。

思想家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黄宗羲要求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流露真情,说自己要说的话,切莫屈己“奉陪人情”。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萌芽,黄宗羲适时地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特点与影响

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带有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特点,它的攻击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主义。由于清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他们的著作被列为禁品,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在当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19世纪末期,中国要求维新变法的思想家,从他们的著作中吸取力量,并把他们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

上一篇:格什温,G.
下一篇:苏区戏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