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元曲

更新时间:2023-02-03 15:04:27作者:百科

元曲

元代具有创造性的文艺,包括散曲和戏曲。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散曲

有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小令源于晚唐五代,依一个曲牌填写一支小曲,是词的发展。元代小令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创新。每句用韵,并加衬字。由不同曲牌同一宫调的若干支小曲联缀成套,称为套数或散套。两种体裁的散曲在元代都很盛行。自贵族官员至民间文士,多能作曲。元散曲继承宋金人词,吸收民间俗曲,形成独具特色的新体文艺。元杨朝英选录元人散曲,编成《朝野新声太平乐府》、《阳春白雪》等曲集传世。明朱权编《太和正音谱》收录了元散曲作家共一百八十七人,其中包括蒙古、女真和色目作家多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也多有散曲流传。

戏曲

在元代形成完备的形态,有杂剧(北曲)和南戏(南曲)两个系统。

(1)杂剧。金末元初,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杂剧以唱为主,唱词由同一宫调的套曲组成,句尾入韵,并有科(动作)白(念白)以配合表述剧情。一本通常分为四折(四幕),剧前或两折之间可加“楔子”。一个剧本由一个演员(正末或正旦)演唱到底,其他演员只作配合的科白。这种新体制的杂剧,较诸宫调更便于表演戏剧情节,赋予思想内容。杂剧初盛于今山西、河北地区(见彩图)。

杂剧陶俑

元代著名剧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号为四大家。关汉卿被誉为“编修师首”、“杂剧班头”,对杂剧的发展贡献最多,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他生平编剧六十余种,现存十余种。其中如《窦娥冤》、《单刀会》、《拜月亭》等是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作。剧作家王实甫所编的《西厢记》杂剧,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少见的长剧,后世广泛流传,影响极大。杂剧演员中以女演员朱簾秀最为著名,兼长驾头、花旦、软末泥,号为“当今独步”。元末,钟嗣成撰《录鬼簿》,编录元代剧作家事迹及作品名目,共收作家一百五十二人,剧目四百余种。见于其他记载的杂剧名目,还有两百余种。明臧晋叔编选元杂剧一百多种,题为《元曲选》。近人隋树森又自诸家曲集收辑百余种,题为《元曲选外编》。现存完整的杂剧剧本,略备于此。

(2)南戏。形成于南宋时期温州一带,又称“温州杂剧”或“戏文”。南戏也由唱词和科诨组成,唱词多采民间俚谣巷曲,不限宫调,不限折(出)数,一剧演唱也不限一人。形式较北曲杂剧自由,但题材远不如北曲杂剧丰富而有思想内容。元朝灭宋后,关汉卿等北方杂剧作家和朱簾秀等演员相继来到江南,杭州成为杂剧的胜地。南戏吸取北方杂剧的题材而得到发展。著名的南戏有《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等。元末,高明作《琵琶记》,改编蔡伯喈、赵五娘故事,宣扬“全忠全孝”,充满理学的说教。见于记载的宋元南戏有一百六十八种,现存残本十二种。近人钱南扬有《宋元戏文辑佚》、《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可略见梗概。元代戏曲,仍以北曲杂剧为主,先后盛行于北方和南方。南戏只是作为地方剧种而流传。明初,南戏渐衰。嘉靖以后,演变为“传奇”而又得到发展。

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明崇祯刊戏曲选《酹江集》插图

参考文章

  • 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元代的代表文学是元曲。下列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__知识题库
本文标签:元曲  Yuanqu  
下一篇: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