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5:00:07作者:百科
[拼音]:wenming
[外文]:civilization
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
文明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早已出现。《周易·乾卦·文言》中就有“天下文明”之说,用以表述社会的开发状况和指称美好的事物等。在西方,“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tas",意即公民的、有组织的,指公民的品质与社会生活的规则等。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将要达到的那种有教养、有秩序、公平合理的高级发展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具体情形仍是朦胧的。他们使用文明一词,表示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向的信心。19世纪初,由于人种志学、考古学和旅行家的发现,人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由此改变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文明的看法。新的观点认为,文明不仅存在于未来,也存在于过去;不仅存在于西方,也存在于东方。文明作为一个复数概念已被接受。在这个意义上,文明是与蒙昧、野蛮相对的概念,是指人类的开化状态。
在德国,对文明一词的用法和法国不同,19世纪的德国学者习惯于把文明和文化对称使用,他们把人类社会的精神成就称作文化,而把物质成就称为文明。这种用法有时不易区分。早期欧洲学者一般不作严格的区分,把文明和文化当作同义词使用。例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E.B.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在人种志学中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他认为文化与文明所称的对象是相同的。
然而使用两个概念指称同一对象必然会含混不清。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主张把它们区分开来。他在《文化论》一书中指出:“‘文化’一词有时和‘文明’一词相混用,但是我们既有这两个名词,最好把它们分别一下,‘文明’一词不妨用来专指较进展的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方面。”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任何时代和地域的民族、部族或人群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一定都有文明,或文明程度不一。
文明既然是指文化的进步方面,就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文明是一种价值判断。由于研究者或观察者的价值观和出发点不同,对于什么是进步,什么是文明的判定就不一致。法国学者C.傅立叶把人类社会历史的全部历程分为 4个发展阶段:蒙昧阶段、宗法阶段、野蛮阶段和文明阶段。文明阶段就是指从16世纪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则认为,任何文明都必须经过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最后进入实证阶段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与此相应的社会发展所经历的 3个时期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这也是文明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美国人类学家L.H.摩尔根于19世纪中叶依据他对北美印第安人的研究成果,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时间向上推移了几千年。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7个阶段,即低、中、高级蒙昧阶段,低、中、高级野蛮阶段,文明阶段。文明阶段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开始,就是说人类社会自原始制度的后期或奴隶制度的初期便进入了文明阶段,因此才有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的文明。
K.马克思和F.恩格斯曾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文明一词。有时,他们对文明的界定和傅立叶是一致的,文明就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来创造的一切。例如马克思说,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还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土地的分离。城乡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恩格斯也认为,产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后来相继发生于世界各文明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时也把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古代文化称作文明,这时文明并非专指资本主义。综观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可以把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文明概括为原始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4种形态。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文明一词逐渐从学者的专业术语变为社会大众通用的名词,它的含义也不再仅限于指称人类脱离野蛮的那种初级开化状态,而是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最先进成就。如城市化、工业化、高度的科学技术、高度的职业分化。社会阶级阶层分化,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良好的社会风尚,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等,都是一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要素。文明既包括物质技术方面的先进成就,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先进成就,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而精神文明给物质文明提供智慧、力量和秩序。
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建设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