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居延遗址

更新时间:2023-02-03 14:43:03作者:百科

居延遗址

中国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所辖城鄣、烽燧、塞墙遗迹。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西汉武帝时,为了防御匈奴入侵,于太初三年(公元前 102)派遣强弩都尉路博德沿弱水(今额济纳河)两岸修筑了防御塞墙和烽燧,并修筑了若干城、鄣、关、亭。其东北方与光禄勋、徐自为在五原塞外所筑外长城相接,西南方与酒泉郡所筑塞墙连接,是汉代交通要道的主要防线。东汉末年废弃。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曾作过调查和发掘,对所有遗迹统一编号,发现汉简 1万余枚。1972~1976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作了复查,发掘了甲渠候官治所(A8)、甲渠第四燧(P1)和肩水金关(A32)等 3 处遗址,出土汉简近 2 万枚 (见居延汉简)。1963、1982 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又进行了复查,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也进行了复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分布

自甘肃省金塔县毛目一带至内蒙古额济纳旗金斯诺尔东北长约 350公里,北部最宽约 50 公里。今地面保存的城鄣和烽燧遗址 160余处。从出土汉简考证得知: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治所在今大湾 (A35),辖区为今查科尔帖(A27)至毛目一带, 其中金关东北属橐他和广地候官,金关及其西南属肩水候官,肩水候官治所在今地湾(A33),居延都尉辖区为今布肯托尼(A22)以北地区,其中卅井候官辖今布肯托尼至博罗松治(P9)之间,甲渠候官辖今察干松治(A2)至 T21燧之间,甲渠候官治所在今破城子(A8)。殄北候官辖今宗间阿玛(A1)至T29 燧之间,候官治所在宗间阿玛。殄北塞以南、甲渠塞以东、卅井塞以西地区分布的城鄣和烽燧,为居延都尉治所和居延县城等遗址。

城址

居延都尉辖地内的城址有班登博勒格(K688),肩水都尉辖地内的城址有大湾和双城子 (A38)两座,其城墙每面长 100米以上。其中K688位于亚布热海子以西约 2公里,城内及周围多红柳丛和沙丘。一部分墙基已被流沙掩埋。城墙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7米,最高处5米。墙身夯筑,宽3.3米,夯层厚12厘米。城内沙丘下有灰层暴露。地面散布陶片较多。这是居延地区最大的一座城址,可能为居延城。过去误以 K710 城为居延城,经调查证实该城建筑晚于汉代。

鄣址

肩水都尉辖地内的鄣址有:F177、F179、A33 、A37、F159等5座,居延都尉辖地内的鄣址有A1、A8、A10(瓦因托尼)、A24(小方城)、F30(杜家乌苏)、F84( 红城子)等6座。以甲渠候官治所(A8)为例:鄣址有鄣、坞和燧等部分。鄣位于西北部,用土坯砌成,每面长23.3米,墙厚 4~4.5米,残高4.6米,鄣门在南。坞位于鄣的南面,平面略呈方形,长47.5米,宽45.5米,土坯墙厚 1.8~2米,残高0.9米。坞内有大小房屋37间,夯土筑墙,草泥地面,为候官及士卒住室、灶屋、仓库及畜圈等。坞门设在东墙南端,门外筑有曲壁,坞墙外 3米以内埋设有尖木桩 4排,完整的高33厘米,间距70厘米,此即防御设施虎落。在虎落上面的堆积中还出土有木转射。坞南 50 米有一燧址,夯土烽台方形,面积长 5米,宽4.8米,残高0.7米,附近有积薪和烽干等遗物。

关址

仅发现肩水金关遗址(A32),由关门、坞、烽燧三部分组成。关门为两座对峙的长方形夯土楼橹,长6.5米,宽 5米,西侧一座内残存有通到楼橹顶上的3层土坯台阶,西楼橹间的门道宽 5米,其上部原有门楼类建筑物。关门内外埋有虎落尖桩和木转射,门两侧连结夯土塞墙。坞在关门内西南侧,北墙长36.5米,南墙长35.5米,东墙残长24米,东南角有一豁口,可能为坞门。坞墙夯筑,厚70~80厘米,残高70厘米。坞内发现房屋和马厩等共11间,西南角残存有鄣和燧址。亭墙用土夯筑:厚1.2~1.3米,长13米,宽12.5米,门窄小;亭内有住室、灶屋和仓库。亭西北部,紧接烽台,台基方形,面积长7.8米,宽7.7米,经修缮过的夯土台基外部用土坯包砌。

燧址

一般的烽燧都由烽台和坞组成。烽台为方形,有夯土筑、石块砌、土坯垒等数种;坞面积 6~22米见方不等。以甲渠塞第四燧(P1)为例:烽台夯土筑,方形,61.6 平方米,残高 3.4 米,其西南角有灶和烟囱遗迹,应是发信号时升烟用的设施。坞在烽台南,长21米,最宽15.2米,其西部残墙厚2.35米,高 0.7米,内有房屋两间;后来增建的东部残墙厚 1.1米,高1.15米,内有房屋 3间。坞外地面上发现有木转射和虎落尖桩。

塞墙遗迹

居延所辖地区南北长达 350公里,有的区域“因河为塞”,大部分区域则筑有塞墙,现存遗迹仅见长条形土垅,总计长度约 100余公里。塞墙的建筑因地制宜,有的是就地取土夯筑,有的是采集大石块垒砌两面墙身,内填碎石,有的仅以土石压紧柴草,基宽约 3米,遗存不多。在肩水金关遗址附近试掘的塞墙遗迹,其夯土结构较松软,内含草末和砂砾,墙基宽2.8米,墙身厚 1.6~1.8米,残高1.3米。

出土遗物

包括实物和简牍两大类。1973~1974年发掘出土的实物共2300余件,其中有:弓、箭、刀、剑、表、转射等武器和积薪、五铢、半两等货币,铁工具和农具、竹木器等屯戍用具,陶、木、漆、竹器等生活用品,丝、麻、毛、革制的衣物,鱼网、网坠、织网梭等渔具,大麦、小麦、糜、谷、青稞、麻籽等粮食,棨信、印章、仓印、封泥等印符,笔、砚、麻纸等文化用品以及尺、木板画等等。

1930年掘获汉代简牍约1.02万枚,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1972~1976年掘获汉代简牍约 2万枚,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其中甲渠候官治所遗址出土7865枚,肩水金关遗址出土11577枚,甲渠第四燧址出土195枚。这些简牍大部分是汉代居延边塞的屯戍档案,是研究汉代边塞屯戍制度、社会经济、文书簿籍、语言、书法等的重要史料。

参考书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北京,1980。
  2. Folke Bergman , Travels and Archaeological Field-Work in Mongolia and SinkiangStockholm,1945。
  3. 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北京,1980。
  4. 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1期。

参考文章

  • 居延遗址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本文标签:居延遗址  Juyanyizhi  
上一篇:高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