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更新时间:2023-02-03 14:40:03作者:百科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自己的能力工作,并按照全面发展的人的合理需要获得生活资料。

实现的基本条件

为了使人们各尽所能地工作,首要的是在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的基础上,造就一代新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从旧社会分工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能按照自己的才能、天赋和兴趣,在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自由选择和调换工作,以全面发展、保持和运用自己的能力。这意味着个人──最主要的生产力的完全解放。其次,人们已经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彻底克服从资本主义制度遗留下来的雇佣思想和小私有者思想的残余,同时彻底克服把劳动看作是生活中的额外负担,看成只是为了个人获得相应的更多消费品的权利这种狭隘眼界。

按需分配思想的发展

按照需要分配,最早是由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T.莫尔(1477~1535)在他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1516,简称《乌托邦》)中提出的。不过,在他那里,按需要分配带有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色彩。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以后的空想社会主义者。K.马克思和F.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进行批判时,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分配原则不应是“按能力计酬”,而应是“按需分配”。他们认为,“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在当时,对按需分配的客观必然性还没有从经济发展规律上加以科学的论证。到1875年,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动规律作了深刻的系统的考察之后,才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第一次把按需分配原则置于科学基础之上。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与个人消费差别

按需分配将带来最丰富的人类生活。认为按需分配是对所有的人都分配同样的同量的消费品,是取消人们生活资料消费上的差别,是一种误解。在共产主义阶段,人们在消费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别,只是这种差别不再反映阶级差别和体力与智力上的差别,而只是由于人们之间生理上和爱好上的差别、才能上的差别(譬如有人擅长自然科学,有人擅长文学等),以及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条件的差别等引起的。这种差别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在共产主义制度下,这些差别所引起的消费者的差别将被充分考虑到,社会将科学地有根据地为每个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提供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定的合理的需求形式和数量。人们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每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他们的需要也必然会不断增长和扩大,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将会大大增长。

按照人们的需要分配生活资料,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反过来它又成为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满足每个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就为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的全部潜力的和谐发展开辟了宽广道路。恩格斯说:“只要分配为纯粹经济的考虑所支配,它就将由生产的利益来调节,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地全面发展、保持和运用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18页)。

从资产阶级观点来看问题的人,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说成是“纯粹的乌托邦”,讽刺这只不过是社会主义者许下的永远也不能实现的诺言,因为到那时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将会要求从社会领取无限量的各种产品。这是一种无知的和为资产阶级自私心理辩护的谬论。列宁在驳斥这种谬论时指出:“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在预见这个阶段将会到来时所设想的前提,既不是现在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是现在的庸人,因为这种庸人正如波米亚洛夫斯基小说中的神学校学生一样,惯于‘白白地’糟踏社会财富的储存和提出不能实现的要求”(《列宁选集》第3卷,第254页)。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不再存在商品经济,按需分配将不再利用商品买卖的形式,人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根据需要从社会自由选择各种各样的消费资料。

参考书目
  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2.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参考文章

  •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造句素材
  •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成语辞典
本文标签: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上一篇:罗,D.
下一篇:艾卜·优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