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4:36:31作者:百科
[拼音]:wazu
[外文]:Va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自称各地有别,大体居云南省镇康、 永德者称“佤”,居耿马、 双江、沧源、 澜沧者称“巴饶克”,居西盟、 孟连者称“阿佤”,皆有“山居人”的意思。其他民族称镇康、永德的佤族为“本人”(意即土著居民)或“拉”,称其他地区的佤族为“卡佤”。“卡” 为傣语“奴隶” 之义,有侮辱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族称统一,正名为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 沧源、 孟连三县,耿马、澜沧、 双江、 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亦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人口为298591人(1982)。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分为巴饶克、阿佤、佤3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方案,受到佤族欢迎,并在逐步推广中。
族称及其历史发展佤族是中国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置益州郡,辖境达今高黎贡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当时分布在澜沧江以西的佤、布朗、德昂等族的先民,已在汉朝的统属之下。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置永昌郡,辖区包括今临沧、思茅地区和德宏、西双版纳地区的佤族分布区。此后,经魏晋南北朝,中原王朝均沿东汉建置,设立永昌郡。唐代,佤族先民受南诏统治。宋代,佤族分布区的北部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管辖。元朝,佤族居住地区分别属于云南行省的镇康路和孟定路军民总管府。明朝设立孟连长官司。在有佤族分布的其他地区又设置了镇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后又将孟定府分置耿马宣抚司,仍属孟定府。清代前期沿明旧制而略有变更。至光绪十三年(1887)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 西盟、 澜沧、沧源等地。中华民国时期,沧源、耿马置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包括孟连和西盟)均改为县。上述建置清楚地说明,2000多年以来,佤族地区一直是祖国版图的一部分,佤族的祖先早已与内地各族人民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于佤族先民的族称与分布: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口濮”、“黑僰濮”都是佤德昂语支各族的族称。当时,他们“山居而勤苦”,过着采集、狩猎和初期农业的生活。元代的“蒲蛮”分“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元、 明两代,大量汉族居民移居滇西。 与此同时,以今西双版纳和德宏为中心的傣族也日益强大起来。汉、傣以及其他民族的迁徙,一方面使佤族的居住区逐渐地集中到阿佤山区,另一方面佤族也进一步和其他民族杂居共处。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亱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关于唐以前佤族的情况,历史记载不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西汉至唐初,对于滇西与佤族居住在同一地区、在语言上有着密切关系的德昂、布朗,经常概括于同一名称之下,被视为同一族体。明、清以来,对被称为“哈喇”、“嘎喇”的佤族先民的生活记述增多,可以看出明朝和清前期,佤族较唐时主要从事狩猎、采集和初期农业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当时的佤族社会已从原始的采集、狩猎过渡到以农业为主,并从原始氏族公社过渡到以地缘为基础的农村公社。然而与其他较先进的民族比较,社会发展仍较缓慢。他们“居山岭”,种杂粮,捕猎仍占重要地位。耕作方法“不用牛耕,惟妇人用?锄之”。虽有寨落,但“迁徙无常,不留余粟”。他们事无大小皆以鸡骨占卜以卜吉凶,人病了请巫师祭鬼。而且各地佤族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出现了所谓“生卡瓦”和“熟卡瓦”或“大卡瓦”和“小卡瓦”的称呼。“熟卡瓦”或“小卡瓦”比“生卡瓦”或“大卡瓦”生产与社会都进步一些。
社会经济19世纪以来,佤族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由于民族间经济文化关系的加强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引起的。同时,他们原有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也更明显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居镇康、永德、腾冲、昌宁、景东等地的佤族,因受当地主要居民汉族影响较深,已与当地汉族一样属于封建地主经济了。居阿佤山边缘区的孟连、澜沧、双江、耿马和沧源大部分佤族,因受傣族影响较深和受傣族土司某种程度的统治,基本上属于封建领主经济。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及沧源部分佤族,则较多地保持着本民族发展的特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西盟佤族的社会特点,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以种旱谷为主。耕作方法处于从“刀耕火种”向“挖犁撒种”的演变过程中。社会组织是原始的农村公社和部落,从经济关系上看,村社成员之间已发生了贫富和阶级分化,并存在着占总人口约4%的奴隶。 但据阶级分化的程度和阶级关系却还没有最后形成阶级社会,奴隶占有关系也是一种在原始社会母体中孕育的家长奴隶制。
反帝反封建斗争佤族对于封建王朝的压迫进行过英勇的反抗。比如清嘉庆年间,佤族与拉祜族反对清王朝和当地傣族土司的斗争,持续了10多年之久。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入阿佤山区,佤族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1890年后,英帝国主义以中缅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派遣武装人员、传教士和间谍分子潜入阿佤山区,进行各种阴谋活动,甚至企图煽动佤族人民脱离祖国。在1894年至1897年中、英签定中缅未定边界条约,1899至1900年中英双方第一次会勘边界,以及1935至1937年中、英双方第二次会勘边界的历史事件中,居住在边境地区的佤族和其他各族人民都不断掀起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分散在各地的佤族部落曾多次联合起来,驱逐擅越边界的英帝国主义分子。1933至1934年,英国侵略者为了掠夺阿佤山区的银矿,深入到班老、班洪等佤族地区,佤族和当地各族人民奋起反抗,爆发了有名的“班洪事件”,打击了侵略者的野心,保卫了祖国的边疆,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中引人瞩目的一部分。
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阿佤山区的佤族以一夫一妻制家庭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和消费单位,财产多由幼子继承(见幼子继承权),女子无继承权。命名时用父子连名制。在铁锅传入之前,佤族居民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嚼槟榔、饮酒。西盟佤族信仰一种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过去存在着大量杀鸡杀猪剽牛祭鬼,甚至猎人头祭鬼的习俗。这种习俗给佤族带来了极大灾难,不仅破坏了大量物质财富,也造成村寨间的互相残杀,极大地阻碍着社会发展。
建国后的新变化1950年,佤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了解放。解放以来,佤族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54年6月成立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成立了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64年2月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1965年3月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县,保障了他们的民族平等和当家做主的权利。他们通过治山治水,大力修筑水田,改变原始耕作方法,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原来完全没有工业的阿佤山区,现在已有了水力发电站、拖拉机站和农具、冶铁、食品加工等地方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十分明显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阿佤山区的学校极少,现在仅沧源一县就有中、小学近200所。佤族人民已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大学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革除了剽牛和砍人头祭鬼等落后习俗。在30多年时间中,佤族已超越某些历史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