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4:31:40作者:百科
[拼音]:Chaoxian xiju
[外文]:Korean Drama
起源于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的原始歌舞,如“天君”、“舞天”、“东盟”等。但真正戏剧的产生是在中世纪。
高丽时期(918~1392)出现的假面舞剧“处容剧”,已经具有戏剧的基本要素──矛盾冲突,是歌舞向戏剧过渡的标志。12世纪末至14世纪产生了假面剧(亦称山台剧)、木偶剧。19世纪末产生了唱剧。
假面剧产生于高丽末期。它继承了古代的歌舞传统,具有明显的戏剧特点:已有台本,戏剧情节比较复杂,戏剧冲突也更加尖锐化,并且出现了舞台和职业演员。共分 3大类:
(1)流行于朝鲜中部京畿道一带的阿岘本山台剧、鹭梁津山台剧和杨州别山台剧;
(2)以黄海道凤山为中心的凤山假面剧;
(3)盛行于朝鲜南部庆尚道一带的五广大剧。在舞台结构方面,京畿道山台剧的舞台居中,左面为化妆室,右面为乐队。而凤山假面剧还不具备正式舞台,只是在广场周围竖起 9个熊熊燃烧的火炬,以广场为舞台。五广大剧也在广场上演出。在道具方面,假面剧所使用的假面有红、黄、蓝、白4种颜色。假面剧的内容主要是讽刺封建两班贵族和僧侣的荒淫无耻,揭露贵族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愿望。其主要艺术手法是讽刺。在朝鲜戏剧史上,假面剧标志着朝鲜戏剧的正式形成。假面剧的台本还不够完善,如场与场之间没有联系,也没有贯穿全剧的主人公。后来假面剧被木偶剧逐步取代。
木偶剧大约形成于高丽时期。一类是汉城木偶剧,一类是长渊木偶剧。两者虽然都借助木偶来表演,但在戏剧情节、戏剧冲突和登场人物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特别是台词表现出各自的地方特色。汉城木偶剧中的东方锡和长渊木偶剧中的玄默大师的形象,揭示了封建制度的黑暗与腐朽,反映了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木偶剧在形式上比假面剧进一步完善,场与场之间有一定联系,有贯串全剧的主人公,剧中人物有具体职务。反映出中世纪朝鲜戏剧的进一步发展。
唱剧产生于19世纪末,由18世纪“弹词”演变而来。唱剧继承和发展了假面剧和木偶剧的传统,舍弃了假面和木偶,完全由演员演出,演唱的要素增加,台词也更为精练和富于表现力。唱剧由3部分构成,即演唱、剧情和戏剧动作。19世纪末曾涌现出权三得等著名唱剧演员。唱剧的代表剧目是《春香传》。其他剧目如《沈清传》、《兴夫传》、《裴裨将传》等,歌颂了人民的勤劳及纯洁的爱情,谴责了贪欲、暴恶与荒淫,反映了人民对幸福和自由的强烈向往。
191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在此时期,作为反帝爱国运动的一翼,文化启蒙运动也广泛开展起来。新剧运动和新小说的兴起,揭开了现代文学和现代戏剧的序幕。1925年8月,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简称“卡普”)成立,在其领导和影响下,先后建立了白鸟会、山有花会、白羊会、综合艺术协会和新兴剧场,进行了公演和各种革命戏剧活动。1930年4月,卡普进行了调整,成立书记局,下设文学、戏剧、电影、音乐和美术 5个部。卡普戏剧部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种种迫害与镇压,1930~1934年间,先后组织了青服剧场、小型剧场、麦克风剧团、近代剧场和新建设剧团,演出了卡普剧作家宋影的《护身术》、《新任理事长》和外国进步话剧。这些演出鼓舞了朝鲜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志。卡普还对其所属剧团的演员进行了思想和艺术技巧上的训练,并和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的“新派”剧进行了斗争。卡普是朝鲜现代话剧的创始者。
“新派”剧系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巩固其法西斯独裁统治,扶植一小批资产阶级文人组建的。有李人植等模仿日本“新派”剧成立的圆觉社,林圣久、金道山等组织的“新派”剧社──革新团,李基世等组成的惟一团剧团。它们上演了日本的《法之法》、《杀害义兄》,翻译演出了日本话剧《不如归》、《长恨梦》等剧。这些“新派”剧团由于不得人心,先后解散。从1922年起,“新派”剧形成由聚星座独霸的局面。上演的剧目有《眼泪》、《流浪的男女》和《温泉的一夜》等。这些剧目中主人公多是强盗、杀人犯、流浪汉和色情狂,充斥着颓废、堕落、色情、绝望、顺从等思想情绪。
从30年代起,朝鲜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新阶段。朝鲜人民革命军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卖花姑娘》、《血海》和《城隍庙》等革命话剧。《卖花姑娘》通过一个长工家庭的生活悲剧,指出受压迫人民只有起来革命,才能维护民族独立,获得民主自由。《血海》通过一位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受尽压榨的母亲的成长过程,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揭示了抗日救国的革命真理。
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朝鲜戏剧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在和平民主建设时期(1945.8~1950.6)以革命传统为主题的代表剧目有朴灵宝的《等待日出的人们》(1948),塑造了一位忠于革命事业的朝鲜人民军革命战士形象。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代表作有南宫满的《山桃花开的时候》(1946)和朴文焕的《成长》(1948),反映了土地改革的激烈斗争和在斗争中新人的成长。在祖国解放战争时期(1950~1953)产生了大量反映朝鲜人民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的剧作,代表作有韩泰泉的独幕剧《只接受一个命令》(1952)和韩成的多幕剧《看见海了》(1953)。其中《只接受一个命令》写的是朝鲜人民军某排战士在受敌人包围的困难情况下,终于胜利完成任务的故事。以后方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为主题的代表作有韩凤植的《煤矿上的人们》,描写了在战略撤退时期某煤矿工人为保护矿山机器免遭敌人破坏所进行的英勇斗争。在战后恢复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3~1958),反映朝鲜人民奋起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的剧作最具有代表性,如李东春的《伟大的力量》(1958)、柳基鸿的《在怀念的地方》(1954)。《伟大的力量》反映了某炼铁厂工人为修复高炉所进行的顽强斗争。《在怀念的地方》写的是某炼钢厂工人提前58天修复了被敌人破坏的炼钢炉的感人事迹。在千里马运动和 7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期(1958~1967),优秀剧本有赵白岭的《红色宣传员》、李东春的轻喜剧《回声》(1961)等。《红色宣传员》反映了朝鲜人民开展的千里马运动,表现了朝鲜农民一致奋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崇高精神面貌,塑造了千里马旗手的典型形象。
进入70年代后,朝鲜歌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党的好女儿》(1971)、《金刚山之歌》(1973)、《南江村的妇女》(1974)和《青春的果园》(1974)是成就较高的作品。《卖花姑娘》、《血海》等30年代的革命话剧,也改编为歌剧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