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4:25:11作者:百科
[拼音]:Zhu Quan
朱权(1378~1448),明代戏曲家。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自称大明奇士,别号涵虚子、丹丘先生、臞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于大宁,永乐元年(1403),改封南昌,后因事见疑于成祖,乃韬晦于所筑“精庐”之中。卒谥献,世称宁献王。朱权博学多艺,擅长鼓琴,喜爱戏曲,信奉道家思想。自称作杂剧12种,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 2种。《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写吕纯阳、张紫阳超度冲漠子入道事。冲漠子入道后,东华帝君赐道号为丹丘真人。丹丘是朱权别号,这反映了他信奉道家的消极超脱思想。《卓文君私奔相如》写西汉卓文君司马相如的故事,剧作语言尚能追模元人杂剧,较为生动。但由于作者热衷于宣扬天时际遇、夫贵妻荣等封建思想,使该剧的思想意义不高。
朱权的戏剧理论著作有《太和正音谱》、《务头集韵》和《琼林雅韵》3种。后两种已佚。《太和正音谱》2 卷,写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现有影写洪武间刻本。它是一部戏曲文学理论、戏曲音乐理论兼及戏曲史料的著作。全书共分《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势》、《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乐府》等 8章。前 3章是戏曲文学理论。《乐府体式》章,分戏曲文学体式为“丹丘体”、“宗匠体”、“黄冠体”、“俳优体”等15家,题为“予今新定乐府体”,表明这样分类是他首创。但此种分类,缺少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古今英贤乐府格势》章专评艺术风格,共评论元代和明初杂剧、散曲作家 187人,以马致远列首位,盛赞他的作品如朝阳鸣凤,典雅清丽,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而对大戏曲家关汉卿,则以为是“可上可下之才”,只因他“初为杂剧之始”,才勉强放在前面。有的评论则较为公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对于读者欣赏王词文字工丽,形象生动而又摇曳多姿、诗意盎然的风格特征颇有启发。但有不少评语空泛。《杂剧十二科》,多因循前人之说,并不能准确地概括元杂剧的丰富题材。《群英所编杂剧》章与《录鬼簿》相对照, 对元代和明初杂剧作家作品多有补充。《善歌之士》章,列“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的片段事迹。这两章都有史料价值。书中在前 5章中他屡次提到戏曲艺术是“太平盛世”的产物,多处表露了对戏曲艺人的鄙视,反映了朱权的阶级偏见。《太和正音谱》主要成就在音韵格律方面。《音律宫调》章解释宫商角徵羽5音的性质。《词林须知》章内容丰富,涉及戏曲声乐理论、歌唱方法、古剧脚色源流等许多方面,虽然大部分直接取自元人燕南芝庵的《唱论》,但其中也有朱权的见解和新增的史料。第 8章《乐府》是北曲杂剧曲谱,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四,根据北曲黄钟、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中吕、南吕、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等12宫调分类,逐一记述各个曲牌的句格谱式,以元人或明初的杂剧、散曲作品为例,详细注明四声平仄,用大小字体标清正字、衬字,共收曲牌335支。这是现存唯一最早的北杂剧曲谱,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明人范文若的《博山堂北曲谱》,清人李玉的《北词广正谱》,以及《钦定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谱》中的北曲部分,都是以本书为基础,重新编制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