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3:56:22作者:百科
[拼音]:Zhushi
[外文]:annotation
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 内容、 背景、引文作介绍、说明、评议的文字。古人对于注释的文字分得较细,并分别称之为“注”、“释”、“传”、“笺”、“疏”、“章句”等。《礼·曲礼上》第一,孔颖达疏:“注者即解书之名,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传谓传述为义,或亲承圣旨, 或师儒相传, 故云传。今谓之注者,谦也,不敢传授,直注已意而已。”指出“注”与“传”的同异,解释文义,“传”与“注”无别;自注曰注,师承曰传,只是形式的差异而已。“笺”则重在解意,《毛诗》首篇“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 所以表明毛意, 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疏”则是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或进一步发挥的文字。“章句”又是对古书文意分章析句地加以解释。以前所谓“注”、 “释”、 “传”、“笺”、“疏”、“章句”等,现在一般通称为注释。
注释所包含的内容很广, 诸凡字词音义、时间地点、人物事迹、典故出处、时代背景都是注释的对象;古人串讲文章的“讲疏”,赏析评议作品的“评点”,甚至校勘与文意有关异文的“校记”,都可包括在注释的范围之内。今人对于注释的理解和运用,比古人要宽泛得多,所以其内容也广泛得多。
注释在书籍和文章中位置的安排, 有脚注、篇末注、夹注等诸种形式。古籍注释列在正文之中,分双行小字排列,称“双行夹注”, 用括号将注文夹于正文之间者,亦属“ 夹注 ”。现代书籍注释列于正文当页之下,称“脚注”,亦称“本面注”;列于章文之后或列于书籍之后者称“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全书注文的编排一般要求统一,以便于读者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