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3:52:44作者:百科
[拼音]:huagu
[外文]:flower-drum song-dance
中国民间歌舞。又称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锣等。主要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南宋吴自牧著《梦梁录》中有临安节日中百戏艺人表演花鼓的记载。明代传奇《红梅记》中有扮演安徽人打花鼓唱曲的情节;清代柯煜的《燕九竹枝词》中有“小鼓花腔说凤阳”之句。从这些记载中得知在元宵或其他节日,花鼓常与秧歌、花灯、采茶等一起表演。
花鼓的表演形式通常是1男1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
花鼓的曲调是在当地小调和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富有歌唱性和舞蹈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花鼓调,各有不同的风格。
安徽花鼓以流行于凤阳的最具代表性,亦称凤阳花鼓。历史上凤阳地区多灾荒,农民们背井离乡,以打花鼓唱曲为生。著名的《凤阳花鼓》1曲,就是描写明末农民反抗封建统治,“迎闯王,不纳粮”的情景。歌词7字8句,曲调为8句。唱完前4句,用小锣小鼓间奏,再接唱后4句。曲调哀怨,感情凄切。安徽花鼓中,有的用两根较长的鼓槌击鼓,称“双条鼓”。《王三姐赶集》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歌舞曲目。
山东花鼓主要流行于聊城、淄博、苍山等地。表演形式有1人边击鼓边唱,有两人边击鼓敲锣边唱。所唱歌词为民间故事或一些风趣幽默的内容。聊城花鼓调一般是4句头,每唱完1曲,用锣鼓演奏过门。淄博的花鼓调唱完前3句插以锣鼓间奏,唱完第4句以锣鼓奏结尾。苍山花鼓调往往在第 4句采用高音的拖腔。山东花鼓调和山东民歌有相似之处,具有欢快活泼的特点。
流行于禹城、乐陵、惠民等地的花鼓为男子背小鼓,鼓槌系长穗。表演时,舞者在旋转跳跃时挥舞长穗,绕头、背、腰、腿等部位以穗头击鼓。舞姿有“古树盘根”、“苏秦背剑”、“金鸡独立”等动作程式12套。舞姿矫健豪放,技巧性高。此舞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的艺术加工,于1957年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金质奖。
湖南、湖北花鼓湖南花鼓主要流行于长沙、常德、岳阳、浏阳、益阳、宁乡等地。湖北花鼓主要流行于天沔、襄阳、远安、随州等地。两地的花鼓调有《十绣》、《铜钱歌》、《洗菜心》、《卖花调》、《绣荷包》、《戏牡丹调》等。有的曲调为上下两句,有的是 4句头。一曲多词,每唱完 1段,以锣鼓过门。有时也加入唢呐,以表现热烈欢快的气氛。以1旦1丑表演的称“单花鼓”,以1丑2旦表演的称“双花鼓”。单花鼓较为流行。
陕西、山西花鼓陕西花鼓主要流行于商洛、紫阳等地,又称陕南花鼓。山西花鼓主要流行于沁县、万荣、闻喜等地,又叫晋南花鼓。两地的花鼓调有《开门调》、《新春调》、《梳妆台》、《九连环》等。曲调除了上下两句和4句头之外,商洛还有5句头。沁县花鼓还采用几首曲调联缀的形式,如《观灯》中就采用了《十盏金灯》、《小观灯》、《大观灯》3曲。音乐抒情悠扬。
在舞蹈上晋南花鼓分低鼓、高鼓和多鼓 3种。低鼓的舞者扮成老汉,将鼓系于腰左,以骑马蹲裆势击鼓,表现老当益壮、精神抖擞的气概;高鼓舞者扮成武生,将鼓系于胸前;多鼓是把几只鼓系于头、肩、腰、腿、膝等各处,以直立姿势击鼓,表现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晋南花鼓讲求击鼓动作灵巧传神,鼓点准确清脆。表演时,常有数名少女持小锣穿插其间,陪衬表演,舞姿柔和优美,和打花鼓者刚健有力的舞姿形成对比,使舞蹈具有刚柔相济的韵律。
清代以来,花鼓逐渐增加故事情节,发展为对子戏。清《缀白裘》中的《花鼓》,是较典型的花鼓小戏。以后各地花鼓又吸收了民歌和戏曲唱腔,并在舞台上表演,成为地方小戏之一,一般都冠之以地方名,以区别各地不同的花鼓戏,如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等。作为民间歌舞形式的花鼓,仍在民间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