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3:41:17作者:百科
[拼音]:geju
[外文]:opera
以音乐因素和戏剧因素为主,综合诗词、舞蹈、美术、建筑等其他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广义上讲,中国的戏曲艺术也具有歌剧的性质。
近代西方歌剧,是指16世纪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演唱剧,后来它发展成为西方歌剧的正宗──意大利歌剧。这种形式后来在欧洲流行起来,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样式。如法国的大歌剧、喜歌剧,意大利的喜歌剧、轻歌剧,德国的乐剧以及现在盛行于欧美各国的音乐剧等。西方歌剧就本质上讲属于音乐作品,戏剧情节和人物只起到为音乐形式(如独唱、重唱、轮唱、咏叹调、宣叙调等)的展开提供依托的作用。音乐的审美特性决定了它必须借助戏剧情节才能充分展开,所以它不以戏剧情节为表现的目的,多采用易知(神话传说)或已知的(名著改编)情节来达到对音乐的充分欣赏。歌剧的创作以作曲家为主,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姻》等等,这些作者都是作曲家而不是剧作家。正因为歌剧在欧美是极为重要的音乐形式,所以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作曲家、指挥家、声乐表演艺术家们都要以相当比重的歌剧实践来确定他们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活动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特别是40年代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在民族民间音乐和秧歌剧的基础上创作的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为民族歌剧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主张增强歌剧音乐性的实践者创作了《赤叶河》、《兰花花》、《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剧目;一些主张向戏曲和地方戏借鉴的实践者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槐荫记》、《窦娥冤》等剧目。1957年新歌剧座谈会后,《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红霞》、《江姐》等一系列优秀民族歌剧的出现,标志着民族歌剧已作为有别于传统戏曲的一种戏剧样式初具规模;同时,这些艺术实践也使民族歌剧以一种“用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样式,同西方歌剧的音乐性属性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别。1981年底在全国歌剧座谈会上正式用“民族歌剧”对这种戏剧样式命名,取消了一直模糊沿用的“新歌剧”之名,这对正在探索和发展中的民族歌剧是积极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