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程颢、程颐、(1033~1107)

更新时间:2023-02-03 12:29:03作者:百科

程颢、程颐、(1033~1107)

程颢 程颢

中国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字伯淳,后人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后人称伊川先生。程颢、程颐是亲兄弟,合称二程。早年同受业于周敦颐,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他们的哲学观点和教育思想大同而小异。二程是河南人,历史上称他们的学派为洛学。他们的著作和言论,后人编为《二程全书》。

程颢于26岁中进士,历任县主簿、县令、监察御史里行等地方和中央的官吏。40岁以后,退居洛阳,讲学授徒,直至54岁去世。程颐,太学出身,长居洛阳,从事于学术和教育活动。53岁始任崇政殿说书,为宋哲宗讲授经学。60岁以后,两度主管西京国子监。由于“元祐党”案,晚年两次遭贬逐。

二程所生活的北宋时代,封建统治危机十分严重。地主阶级政论家,各从不同的政治集团利益和学术观点出发,探究治国的策略,借以巩固北宋的统治。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同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是当时对立的两大政治派别,而二程则是以守旧派理论家的姿态出现于这场斗争之中。他们认为治国之本,在于使君主及庶民均能“明道”,“明道”,就是“复天理”。程颢把“复天理”归结为“识仁”,认为仁是一种天地万物与我“浑然一体”、“无物我”之分的“大公”的精神境界。“识仁”就是对这种精神境界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现,实即要求人放弃一己之私利,具有以地主阶级根本利益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胸怀与情操。程颐认为“天理”是事物的所以然,事物的准则,主要指封建道德标准。他说:“父子君臣,常理不易”。“复天理”就是要明白这个与每个人等级身份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并身体力行。二程认为:“饥食渴饮冬裘夏葛”是人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他们称之谓“天职”。但是,如果人们的需求,超越了人的社会等级身份的规定,则“天职”便转化为“人欲”。“人欲”的实质是私利,乃是天下纷争的根源。欲堵塞动乱之源,唯有运用教育,教人“复天理”,“安得天分,不有私心”,达到圣人、仁人的境界。而这种教育,首先从士开始,使之在乡里成为道德的楷模,在朝廷成为地主阶级的贤臣,从而影响民风的好转。

二程赞同圣人可学而致,并因袭张载“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试图给予理论的论证。程颐认为“性即理”,人性是“天理”的体现,先天地含有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意识,是善的。人所以有恶的意识和行为,原由有二:一是才的不同。“才禀于气”,气禀有清浊,故人有贤愚;二是受物欲的引诱,善心被放逐。但通过学习,气质可变,放心可求,若能坚持不懈,也能和气禀清者一样,成为圣人。因此学者的首要问题是确立学做圣人的志向。二程的人性学说,颠倒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但他们企图探讨人的个性、智能差异的生理原因,坚持气禀能变,是对古代教育理论的一种深化。

二程认为学做圣人,既要进行“格物穷理”的“致知”工作,又要做“存心养性”的“涵养”功夫,这叫“敬义夹持”。程颐认为“格物穷理”包括读书、评论古今人物、应接处事等多种途径,而最重要的是读经,因为经是“载道”的。在儒家的经典中,二程尤表彰《论语》、《小戴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和《孟子》四部书。他们给学生规定的读经顺序是:先《大学》,而后《论语》、《孟子》,再后及《春秋》以及其他各经。

在读经方法上,二程认为既不能止于“章句训诂”,蹈“买椟还珠”的错误;也不能“记诵博识”、“玩物丧志”,应坚持“由经以求道”,贵在“自得”。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读经的方法,至于蕴藏在经中的“义理”,应由学习者去反复思绎,从己出发,由近及远。故二程提倡勤于思,在思考过程中发展思想。“人思如泉涌,汲之愈新”。二程倡导的学风,相对专搞章句训诂的汉学来说,是一大变革。

程颢注重“涵养”,主张“以诚敬存之”。要实实在在以“义理养心”,既不能刻意追求,操之过急,又不能怠惰忘却,一切顺其自然。程颐说:“涵养须用敬”,“所谓敬者,主一之为敬。所谓一者, 无适之谓一。”意即心志专一,心有主宰。但程颐所主张的“敬”,除了这一层意思之外, 还讲究人的容貌举止的严肃和庄重。二程对“复天理”和“敬”的见解各有所不同,反映在教学作风上也迥然有异,程颢和气,程颐严肃。故前者有“如坐春风”之誉,后者有“程门立雪”之典。

上一篇:玻利维亚文学
下一篇:现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