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淮南子

更新时间:2023-02-03 12:11:43作者:百科

淮南子

中国西汉初淮南王刘安集门客编撰的一部哲学著作。又称《淮南鸿烈》。“鸿烈”意为“大明道之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淮南子》内 21篇,外 33篇。现只流传内21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全书体系比较庞杂,混有阴阳家、儒家、法家等各家思想,但中心是发挥老子思想。

哲学思想

《淮南子》中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关于“道”的性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道”与“一”同义,“一”是浑然一体之气,因而道具有物质性的含义,由此判定《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是朴素唯物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道”是无形、无声、不可闻见、不可称谓的绝对,是超越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存在于宇宙和“气”之先,“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它具有超时空的特点,因而“道”是唯心主义的范畴。

《淮南子》认为,万物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它说,“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殊之体,含气化物,以成将(形)类”。“气”没有意志和目的,“气”的运行变化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淮南子》关于“气”的思想,对以后唯物主义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淮南子》讲自然之道,也讲人世之治道,它要求从政者“体道”、“得道之本”,提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漠然无治而无不治”的政治思想。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它提出,为治要因民性情,“合于人心”,说“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它认为施政之要,在于去掉浮华,达到虚静,从而符合于道。

在历史观方面,《淮南子》描述了社会发展的大致过程,主张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法度、礼乐“与化推移”,反对“法古”、“循旧”。还试图以经济生活来说明道德的起源,提出“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事。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对《管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作了发挥。《淮南子》还论述了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常与权、本与末、利与害、取与予、祸与福、为与败、备与致、刚与柔、奇与正等相反相成的关系,包含着辩证法思想。

《淮南子》最后一篇题为《要略》,对全书各篇的大意分别作了概括。它综述了孔子、墨子、管仲、晏婴、申不害、商鞅和纵横家等思想家或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淮南子》对诸家学说都有所继承,体现了作者熔铸百家的态度。《要略》不仅是总括全书的纲要,也具有哲学史史学史的价值。

美学思想

在美的问题上,《淮南子》从有生于无、实出于虚的宇宙生成论出发, 得出了 “五色生于无色、五声生于无声”和以无声无色为最美的认识,突出地体现了道家审美观的基本要求;在有关美、美感和艺术创作的一些具体认识上,则对道家的审美观有所修正,并且对道家所说的“无为”作了积极的解释,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去征服和支配世界。因而,《淮南子》对广大的外部世界的无限多样的美十分向往,明确地肯定美具有不因人们主观爱憎而改变的客观性,但又不是单一、固定不变的,它具有因条件不同而不同的相对性、多样性。客观的声色之美千姿百态,都能引起人们的美感。

《淮南子》非常重视主体的情感、气魄、想象、天赋诸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它从“神制形从”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精神是形体的主宰,并把它称之为“君形者”。它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又说:“使但吹竽,使工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无其君形者也”。它认为艺术的创作和表演不在于外形的近似,最重要的在于把主宰外形的内在精神即“君形者”,通过形象的整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淮南子》在“放意相物”、“写神愈舞”和“游乎心手众虚之间”等认识上,也同样接触到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的一些重要特点,这是对先秦道家美学的发挥和应用。

《淮南子》明刊本

《淮南子》的美学思想是先秦至魏晋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较之先秦美学有所深化和发展,表现了汉代美学所具有的一种恢弘的特色,同时它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又明显地具有过渡的特性。魏晋时著名的“以形写神”和“声无哀乐论”等等美学观念都可以在《淮南子》中找到来源。

此外,《淮南子》还保留下十分丰富的古代神话传说,为研究审美与艺术的产生及早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淮南子》有汉代高诱注本和许慎作注本。高诱注本尚存,清代孙冯翼征引各家注本辑《许慎淮南子注》一卷。近代刘文典集诸家之精华,作《淮南子集解》,颇便参考。

参考文章

  • 淮南子茯苓散药学
  • 《淮南子》中的养生之道撷菁保健养生
本文标签:淮南子  Huainanzi  
下一篇: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