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2:06:13作者:百科
[拼音]:tiyu
[外文]:physical education
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可以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完善人体的形态和机能,增强体质,对于维持和扩大社会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再生产,延长人的寿命,都有重要作用。
体育的发展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体育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类在劳动和生存斗争中,发展了走、跑、跳、投、游泳、攀越等能力,也改变了人本身的自然状况。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体育才从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学校出现后,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为奴隶主子弟设立的学校中就很重视体育。“六艺教育中的“射、御”就含有体育的因素。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般都重文轻武,忽视体育。但也有少数教育家如颜元仍坚持文武并重。他一方面严厉地批评了当时理学家提倡 “习静” 是“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另一方面强调运动的重要, 认为“常动则筋骨竦, 气脉舒”,“养身莫善于习动”, “一身动则一身强”。他本人还亲自实践,在他主持漳南书院时,除了教学生习文外,还教兵法和射、御、技击等科,开展举石、超距(跳跃)、击拳等体育活动。另外,中国古代在民间开展武术、摔跤、举石、气功等体育活动,强身祛病、练武抗暴,都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在西方一些文明古国有重视体育的传统,如古希腊的学校教育中,把体育列为重要内容,奴隶主子弟从小学起就要受到严格的体操和军事训练,学习角力、竞走、跳高、掷标枪和游泳。西欧中世纪,虽然在宗教统治的学校中,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不重视体育,但在世俗封建主的骑士教育中,非常重视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等训练。
近代学校体育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发展起来的。当时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教育家为了反对中世纪教会轻视体育的思想,提出恢复古典教育中重视体育的传统,主张发展学生“强壮健全的体格”。17世纪,英国教育家J.洛克非常重视体育,认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主张儿童从幼年起就进行艰苦的身体锻炼。18世纪德国的教育家J.B.巴泽多于1774年在创设试验学校的“建校计划书”中规定:学生每天5小时读书,3小时体育、舞蹈、音乐以及其他活动, 2小时手工劳动。到 19世纪上半期,体育进一步扩展到民间。德国体育家F.L.杨以民族复兴为目的,首创德国式体操,推行体育普及运动,主张体育民众化、军事化。瑞典的P.H.林运用解剖学、生理学的知识来阐明体育运动,并于1813年拟订了一套军事体操,即瑞典式体操。丹麦政府于1809年规定中等学校设置体操学科,后来扩展到初等学校。以后,体操便逐渐被各国规定为中小学校的学科。中国于1904年在 《奏定学堂章程》 中首次把体操列为正式课程。当时学校体育的内容主要是德国式的体操,到“五四”运动前后,英美式的球类和田径运动才逐渐被引进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学校体育十分重视。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4年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后改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动了学校中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956年开始使用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197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
中国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学校体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担负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作好准备。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
(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走、跑、 跳跃、投掷、 攀登、爬越、悬垂、支撑等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现代生产劳动、国防建设以及生活、学习、工作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锻炼和卫生习惯,并使他们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3)通过体育教学和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而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自觉遵守纪律、勇敢、坚毅等道德品质。学校体育要贯彻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在普及的基础上,对那些在体育运动上有一定才能的学生因材施教,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