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荀慧生

更新时间:2023-02-03 12:02:48作者:百科

荀慧生

图

荀慧生(1900~1968),京剧演员,工花旦、闺门旦。原名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后用慧生。河北东光县人。幼年家贫,在义顺和梆子班随师庞启发学艺,习花旦,首次演出于天津魁星楼。1910年入京,从著名梆子演员侯俊山(十三旦)学《辛安驿》、《花田错》等戏。翌年入三乐(后改正乐)社科班,曾与尚小云、芙蓉草(赵桐珊)并称“正乐三杰”。后从薛兰芬、路三宝学京剧,又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向孙怡云、田桂凤、乔惠兰、曹心泉、程继先、李寿山等请益。其间还曾与文明戏先驱者王钟声合演新剧《家庭革命》、《一元钱》、《黑奴恨》等。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时年19岁,从此专演京剧。先后与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等合作。1919年加入永胜社,同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赴沪演出,并与周信芳、盖叫天、冯子和等合演《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等,名重一时。1924年,在沪拜于国画大师吴昌硕门下学书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拒绝去东北为日本占领者和汉奸演出,并曾多次举行义演,筹款慰问抗日将士。

荀慧生从20年代起即致力于京剧艺术革新的探索。由于他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身于梆子班,故能吸取梆子旦脚艺术之长,熔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服饰等各方面进行了切合自身条件的改革和创造。到30年代,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帜的“荀派”艺术。

荀慧生善于融化京剧老生、小生和老旦唱腔的旋律因素,并从昆曲、梆子、汉剧、川剧乃至歌曲中吸取有益成分,创制新腔。《勘玉钏》中的〔二簧快板〕,《红楼二尤》中的〔四平调〕,《红娘》中的〔反四平〕等,在板式、腔调、节奏和色彩上都比传统唱腔有很大变化。他在《红娘》等剧中借鉴梆子的“跺板”、“跺字”等演唱方法,使唱腔衔接自然,一气呵成。他的唱腔风格素以柔媚婉约著称,但结合不同的人物,又有不同的变化。如刻画小家碧玉的喜剧人物,则娇憨俏丽;刻画深闺宫苑的悲剧人物,则凄楚哀婉。他的念白口齿伶俐,柔和圆润,在传统京白、韵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京、韵间杂,接近口语的念法,感情真切而富于韵律美。荀慧生的做功来自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身段动作变化多姿,既注重造型美和舞蹈美,又注意生活细节的创造,要求有生活的真实感,力求消除舞台上下的隔阂,让观众感到与剧中人亲密无间。在指法、水袖、圆场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讲求眼神的运用。他武功扎实,演靠把戏身手矫捷(如《英杰烈》);扑跌技巧干净利落(如《战宛城·刺婶》)。他主张演剧要“熟戏三分生”,反对“千人一面”,要求塑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荀慧生曾与陈墨香、陈水钟等合作,编演多种剧目,其中不少剧目在艺术上得到王瑶卿的指教,流行较广并表现了荀派艺术特色的作品有三、四十出,其中包括:喜剧《丹青引》、《红娘》、《勘玉钏》、《元宵谜》,悲剧《钗头凤》、《鱼藻宫》、《红楼二尤》、《杜十娘》、《还珠吟》、《霍小玉》,兼带武打的《荀灌娘》、《十三妹》、《陶三春结婚》,从梆子移植的《花田错》、《辛安驿》、《香罗带》、《英杰烈》,从昆曲改编的《绣襦记》、《荆钗记》,从传统折子戏增益首尾的《玉堂春》、《金玉奴》、《得意缘》以及《平儿》、《晴雯》、《香菱》等。这些戏里的各种人物,诸如天真无邪的少女,聪明伶俐的丫环,温柔善良的少妇,英勇果敢的巾帼英雄,被污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等,他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独具风采。

荀慧生在《绣襦记》中饰李亚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荀慧生热心于戏曲改革,先后修改了《红娘》、《荀灌娘》、《钗头凤》等戏。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与于连泉(筱翠花)合演《樊江关》,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奖状。1956年排演了《卓文君》。

他的艺术论述和代表剧目,编有《荀慧生演剧散论》、《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行世。1960年出版的评论集《荀慧生舞台艺术》,对荀慧生的为人为艺、荀派艺术的风格特征等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学荀而成就较突出的有童芷苓、吴素秋、刘长瑜等。荀慧生曾当选为北京市第一、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

本文标签:荀慧生  XunHuisheng  
上一篇:城市经济学
下一篇:魏德金德,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