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0:59:40作者:百科
[拼音]:Wu Changshuo
中国清末民初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名俊卿,初字香补,中年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苍、苦铁、大聋、石尊者、破荷亭长、五湖印帀等。
1844年9月12日生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庭,1927年11月6日病逝于上海。 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22岁时中秀才。同治十一年(1872)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婚后不久离家赴杭州、苏州、上海等地,寻师访友。从俞樾学诗词和文字训诂之学,从杨岘学书法,与之交往的还有任颐、张熊、胡远、蒲华、陆恢、施浴升、诸贞元、沈瑾、潘祖荫、吴云、吴大澂等画家、诗人、收藏家。这期间,他观赏不少书画真迹,加以临摹考据,扩大了视野,开拓了胸襟,艺术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光绪八年(1882)举家移居苏州,后又定居上海。30多岁时,对绘画产生兴趣,以写篆书的笔法作画,并经友人高邕介绍,求教于任颐。任颐对其浑厚的笔墨十分赞赏。两人遂结为至交,始终保持深厚的友谊。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禔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年重阳节西泠印社在杭州成立。被推社长。他勤于书法、篆刻、作画、吟诗,直至晚年乐此不疲。他热心提携后进,陈师曾、齐白石、王震、潘天寿、陈半丁、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
吴昌硕绘画的题材以花卉为主,学画较晚,40岁以后方将画示人。前期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的画法,服膺于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画家的画艺,从中受惠甚多。他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曾有“苦铁道人梅知己”的诗句,借梅花抒发愤世疾俗的心情。又喜作兰花,为突出兰花洁净孤高的性格,作画时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显得刚劲有力。画竹竿以淡墨轻抹,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富有变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为“双清”或“三友”,以寄托感情。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他画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黄色,亦或作墨菊和红菊。墨菊以焦墨画出,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晚年较多画牡丹,花开烂漫,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显得生气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 桃子、 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画,极富生活气息。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真趣盎然的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并加盖上古朴的印章,使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对于近世花鸟画有很大的影响(见彩图)。
吴昌硕的楷书初从颜真卿入手,后又学锺繇;进而习隶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吴昌硕篆刻兼师丁敬、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诸家。中年以后,摆脱各家影响,直接从秦汉金石文字中吸取营养,在研究古代文字的基础上,掌握基本规律,使印章字体结构既符合规范,绝无杜撰,又能千变万化。刻印极重章法,事前反复构想,先于纸上起稿,修改再三,满意后才摹印石上,奏刀时大胆迅疾,一气呵成,不多加修饰,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
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 《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