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0:38:35作者:百科
[拼音]:Mojia
[外文]:Mohism
中国战国初期的重要学派。因其创始人为墨翟而得名。儒家的反对派。代表作《墨子》。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之为“墨者”,列为六家之一。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首次称呼“墨家”,列为“九流”之一,认为“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其实,墨家的基本成员为自耕农和手工业者,还有庖人、杂役等“贱人”。墨翟曾以“贱人”自比,他是一个技艺高超的手工业者,又是一个“无耕农之难”的自耕农民。墨家是一个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政治思想派别。历史上有前后墨家之分。前期墨家指由墨翟本人在世时组成的学派;后期墨家指墨翟死后由其弟子组成的学派。
墨家学派以墨者集团为纽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墨者集团带有宗教武侠色彩。他们有自己的首领,称之为“巨子”,首领有无上的权威;有严格的纪律,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有勇武的气概,“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鸿烈解·泰族训》);有吃苦的精神,皆蓬首囚面,粗衣淡饭,以自苦为乐;有分工合作的原则,所习技艺不同,而能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还有集体的经费,主要来自被荐出当官者的收入;有共同的目标,即传播墨家思想,改造当时的社会。这个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学术团体,代表着当时手工业者、自由农民等小生产者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基本政治思想前期墨家学派在形成初期,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以墨翟所主张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命”、“非乐”等思想为中心,与儒家学派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学术思想论争。前期墨家不赞同儒家盲目从周,膜拜周代的礼乐制度,主张背周从夏,反对形式化的礼乐形式,反对背诵古训。认为儒家提倡的繁缛礼乐、厚葬久丧,必然会带来丧天下的后果。指责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认为天下的富贵贫贱、治乱安危不在命运,而在于“强力”。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治,不强必乱。儒墨之争揭开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
前期墨家学派的宗旨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非乐》)。针对当时诸侯兼并,天下大乱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一整套整治社会的主张。它的原则和方法可分为“五项十事”:对于国家之间的攻伐战争,实行“兼爱”、“非攻”;对于一些诸侯国的昏乱无序,实行“尚贤”、“尚同”;对于国家的贫困,实行“节用”、“节葬”;对于国家沉湎于歌舞音乐以至于萎靡不振,实行“非乐”、“非命”;对于国家淫乱无礼,实行“敬天”、“事鬼”。这些主张是要以“兼爱”为指导思想,以“非攻”、“尚贤”、“节用”为主要手段,以“敬天”、“事鬼”为依托保障,来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实现君明臣良、国泰人和的理想社会。该政治方案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虽反映了下层人民善良的愿望,但无法实现。
墨子之后,后期墨家分为三派:北有相里氏、相夫氏,南有邓陵氏。后期墨家发扬了墨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注重于名辩、逻辑思维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在社会政治观点上,后期墨家把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发展成为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把趋利避害看成是人们行为和道德的准则。并探讨了君、臣、民之间的关系,认为君主应该顺从人民,大臣要为人民办事;君、臣、民的关系是一种“通约”关系,接近于西方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影响墨家学派的社会影响非常广泛。战国中期的孟轲曾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韩非更把墨学和儒学并提,称为孔墨“显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小生产者阶层的分化,以及墨家思想偏于理想主义性质,墨家学派逐渐衰落下来。汉代扬儒抑墨,墨家几近于销声匿迹。至清朝中叶,墨家著作才为学者们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