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0:34:47作者:百科
[拼音]:Pasika'er
[外文]:Blaise Pascal (1623~1662)
法国科学家、思想家、散文作家。其父为文职官员,但喜爱数学。帕斯卡尔8岁时显得聪颖过人。 他父亲为使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宁愿放弃官职,携家至巴黎定居,与当代第一流科学家往来。帕斯卡尔时常听到他们讨论科学问题,得到启发,11岁写了一篇关于音响的短论,16岁写出《圆锥曲线论》,19岁时设计成一架可以做算术的工具。
帕斯卡尔一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他偶然读到冉森派的著作,大为折服,从此接近这一派主持的波尔·罗亚尔修道院。后来一度和一些对宗教采取轻率态度的自由思想者交往,欣赏他们的聪明才智。在他们的影响下,帕斯卡尔的宗教信仰也不很坚定。1651年?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5/31530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盖兹ナ馈4文辏妹醚趴肆杖氩ǘぢ扪嵌薜涝盒薜馈?654年11月23日夜间,他心神不宁,对基督教真谛焦思冥想,仿佛听到上帝的召唤,于是立志献身上帝,把他的志愿写成充满激情的祷文,缝在衣服衬里内。他迁到平民区居住,辞去仆役,自己料理家务,照顾附近的贫苦儿童。
1656年,教皇根据巴黎索邦神学院对冉森派领袖阿尔诺的揭发,谴责冉森派离经叛道。耶稣会同时对冉森派进行猛烈攻击。冉森派决定由帕斯卡尔把论争公之于众,帕斯卡尔为此写了18封《给一个外省人的信》。他认为没有天恩,人不能得救,而只有极少数优秀人士才得以蒙受天恩。信徒要全心全意献身上帝,摆脱一切,刻苦修道。帕斯卡尔认为道德准则和公民准则对任何人都应当一视同仁,而在耶稣会对罪恶区别对待的言论背后,有一种位高财厚的人不受这两种准则束缚的思想,善男信女的地位愈高他们便愈加迁就。帕斯卡尔反对这种松弛的道德。耶稣会和冉森派的论争本来是神学问题,而帕斯卡尔的思想是由科学和哲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世俗思想。他在《给一个外省人的信》里把神学问题从教会手里转移到大众手里,使大众相信用世俗的准则或一般常识可以解决宗教问题。这种思想为18世纪启蒙思想家开辟了道路,他们将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作出抉择。《给一个外省人的信》也是法国散文的不朽之作。帕斯卡尔鄙薄传统的修辞学,他说:“真正的雄辩看不起雄辩。”他认为要说服人,只有用贴切、准确而击中要害的论据,用敌人之矛攻敌人之盾,使他在事实面前低头。帕斯卡尔认为,要使人感动,必须激起人的义愤。作者胸中有热烈的信念,用热情激起热情,便有感染力量。这几封信义正词严,对耶稣会教士嬉笑怒骂,极富戏剧效果。
帕斯卡尔曾计划写一部为宗教辩护的书,但只留下一些笔记。波尔·罗亚尔修道院在1670年首次发表了这些笔记,名为《帕斯卡尔先生死后遗下的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后来的版本沿用《思想录》的书名。这些笔记表达的思想彼此不相联贯,不过还能看出作者写作的要求;其中有些思想虽属片言只字,但都是作者思想矛盾和对上帝热烈追求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