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明史

更新时间:2023-02-03 10:17:53作者:百科

明史

清代官修的记述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始纂于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四年(1739)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撰成。

清于顺治二年(1645)开馆纂修明史,命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为总裁。但因清初战乱和各省碍于朝廷忌讳,资料收集不多,纂写工作实际并未进行。康熙十八年重开明史馆。清廷命徐元文为监修,翰林院掌院学士叶方蔼、右庶子张玉书为总裁,征汤斌等博学鸿儒五十人,参与纂修。徐元文并约万斯同以布衣参与史局,同主其事。

万斯同(1638~1702)为浙东史学名家,字季野,号石园,浙江鄞县人,博通诸史,熟于明朝典籍和掌故。纂修明史开始后,即发凡起例,拟类分题,分工编写。二十一年,又以汤斌、徐乾学为总裁。三十年史稿初就,凡四百一十六卷。但因初稿“缺而未全,涣而不一”,而未进呈。

三十三年,复以张玉书、熊赐履为监修,陈廷敬、王鸿绪为总裁,继续纂修。王鸿绪延请万斯同、钱名世于家,委以修史之事,历时达八年之久。四十一年,万斯同卒。四十八年,王鸿绪以原官解任回籍,居家删润列传史稿,重加编次。成明史列传稿二百零五卷,于五十三年进呈。后又取初稿之志、表和本纪,略作删改,连同列传稿,成《明史稿》三百一十卷,于雍正元年(1723)进呈。此即横云山人明史稿。

同年七月,再开史馆,以张廷玉、朱轼为总裁。在《明史稿》基础上分工编纂、改定,十三年书成,乾隆四年进呈,付武英殿镂版,正式刊行,名《明史》。清修《明史》,先后历时九十五年,始克完成,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修史书。

《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另有目录四卷。该书取材于《明实录》、《大明会典》、档册、邸报,以及文集、奏议、稗史、方志、传记等有关著述和材料,由于有著名史家万斯同等的整理和考订,该书体例严谨,叙事清晰,编排得当,文字简明,引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明史》体例多有不同于前代正史或其他史书者。建文、景泰两朝均列为本纪,不同于《明实录》的附录形式;《历志》中的图表,简便易明,为过去所未有;《艺文志》只记述明代著述,不同于前代正史中的《艺文志》;在表的部分,较前代诸史增加了《七卿表》;另专门立有《阉党》、《流贼》、《土司》等列传,突出记述了明代的主要社会问题,为了解明代宦官、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代民族关系,提供了比较集中、系统的材料。但《明史》的记事有些过于简略,如所记社会经济和南明史事,多有缺漏或不足;有关建州先世及其与明朝的关系,因碍于清朝文网密布,记载零星,语焉不详,且多失实之处;立传的人物也不够完备,且多回护之处。

为补《明史》记述之不足,后人陆续有些补编之作。如刘廷燮的《建文逊国之际月表》。黄大华的《明宰辅考略》和《明七卿考略》,吴廷燮的《明督抚年表》,傅以礼的《残明宰辅年表》和《残明大统历》等,都收在《二十五史补编》中。

乾隆四十二年,清朝继改修《明史》本纪后,又以于敏中、钱汝为等为总裁,考证明史,但未刊行。光绪时,户部侍郎王颂蔚入值军机,得见考证明史之稿本、正本和进呈本,已多残缺不全。王颂蔚将其整理汇编,成《明史考证攟逸》四十二卷,民国五年(1916)收入《嘉业堂丛书》。

现通行的《明史》版本是乾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1974年中华书局又据以校勘、标点,铅印出版。

参考书目
  1. 李晋华:《明史纂修考》,哈佛燕京学社,1933。
  2. 陈守实等:《明史考证抉微》,学生书局,台北,1968。
  3. 黄云眉:《明史考证》,中华书局,北京,1979。

参考文章

  • 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表现在__知识题库
  • 《明史》读后感3篇1200字读后感作文
  •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3篇1200字读后感作文
本文标签:明史  ming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