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9:59:40作者:百科
[拼音]:Mei Lanfang
梅兰芳,京剧演员,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北京。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 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脚演员。母杨长玉(1876~1908),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著名琴师。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
梅兰芳 8岁开始学戏, 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脚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脚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脚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极力推荐梅兰芳主演大轴戏压台。梅兰芳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这一切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第一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914年秋,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方返回北京。两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艺术上的革新。
从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其中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还有昆曲传统戏《思凡》、《春香闹学》、《佳期、拷红》以及《风筝误》的《惊丑》、《前亲》、《逼婚》、《后亲》等。时装新戏中的《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申诉了妇女受压迫与婚姻不自主的悲惨命运;古装戏中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系取材小说《红楼梦》。在此后数年中,梅兰芳又继续排演了大量古装新戏,如《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并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姑嫂英雄》(《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刺汤》等。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国外人士的重视,1919年和1924年,曾两次应邀去日本演出。早在1913年日本大地震时,梅兰芳曾发起过义演,为日本受灾者筹集赈济金。他两次赴日本时,均受到日本人民的友好欢迎,特别是文化艺术界人士对他的表演反应强烈。他在日本结识了不少著名演员,如市川左团次(二世)、中村歌右卫门(五世)、守田勘弥(十三世)、松本幸四郎(七世)、尾上梅幸(六世)、市川猿之助(二世)以及中国戏曲史研究家青木正儿等。
1929年底,梅兰芳应邀赴美国,1930年初演出,受到美国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均授予梅兰芳以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此行结识了不少美国知名的艺术家,如D.贝拉斯科、斯塔克·扬、卓别麟、费尔班克斯(汉名范朋克,亦称飞来伯)、保罗·罗伯逊、R.圣丹尼斯、T.肖恩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梅兰芳自北平移居上海,在上海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倾注了他的爱国热情。在此期间,他与洪深以及原春柳社的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陆镜若等人过从甚密。
1935年,梅兰芳应全苏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去苏联。他在莫斯科与列宁格勒两地演出时,受到苏联观众及文艺界的热烈欢迎,苏联报刊对他的艺术给予很高评价。此行他也结识了一些世界闻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如高尔基、А.Н.托尔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С.М.爱森斯坦、В.И.聂米罗维奇-丹钦科、В.Э.梅耶荷德,还在苏联结识了萧伯纳、В.布莱希特和他的老师Е.皮斯卡托尔。他们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备加推崇,认为给了他们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身居沦陷区,不为敌、伪的威胁利诱所屈服,毅然蓄须明志,拒绝演出,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梅兰芳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
1949年,梅兰芳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同程砚秋、周信芳、袁雪芬一起应邀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与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授予梅兰芳以荣誉奖。同年冬,出席了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1953年,梅兰芳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梅兰芳除任副总团长外,并曾多次作慰问演出。他的艺术给斗争中的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以极大鼓舞。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并举行纪念演出。文化部向梅兰芳颁发奖状,并为梅兰芳摄制戏曲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游园惊梦》等。1956年5月,梅兰芳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的邀请,率领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演出。先后在东京、京都、大阪、福冈、八幡、名古屋等地公演23场,观众达 7万余人。此行对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作出了贡献。1957年7月,国际舞蹈协会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同年11月,梅兰芳参加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庆祝活动,并与苏联舞蹈家Г.乌兰诺娃等人会晤。1959年3月,梅兰芳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排演了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在北京病逝。
梅兰芳在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中,创造了多种艺术形象,其中有大胆反抗昏君佞臣的赵艳容(《宇宙锋》),为追求爱情自由敢于同邪恶势力搏斗的白娘子(《金山寺》、《断桥》),随父英勇复仇的渔家姑娘萧桂英(《打渔杀家》),在战乱中饱受苦难的韩玉娘(《生死恨》),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林黛玉(《黛玉葬花》)和晴雯(《千金一笑》);有巾帼英雄梁红玉(《抗金兵》)、穆桂英(《穆柯寨》、《穆桂英挂帅》);还有西施(《西施》)、虞姬(《霸王别姬》)、杨玉环(《贵妃醉酒》)等。这些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中国妇女各种美好的品德与个性,有的端庄淑静,有的英武豪放,有的娇憨活泼,有的聪慧机敏……。这一切个性特征,又融化在美的形象之中。梅兰芳善于运用歌唱、念白、身段、舞蹈等技巧,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入微。他善于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运用艺术手段自然、和谐,富有节奏感,在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曾誉之为“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
梅兰芳一生的艺术活动,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精神。他的艺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他从事舞台活动开始,到1915年前后,是他艺术活动的早期。这一时期是以继承传统为主,演出的剧目多为传统唱功戏,如《祭江》、《二进宫》、《三娘教子》等。这时,梅兰芳在艺术上虽还不曾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备阶段,为他日后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梅兰芳学的是正工青衣,直接师承时小福(“同光十三绝”之一)一派,却又兼容前辈各家之长。由于他优越的天赋条件和刻苦勤奋,在崭露头角的初期,就已显示出卓越的艺术才华。
自1915年起至抗日战争前夕,是他艺术活动的中期,这时期他创造精力最为旺盛。由于辛亥革命以及时装新戏的影响,梅兰芳力图使自己的艺术活动能符合时代潮流。因此,他连续排演了一些时装新戏,对于京剧表现当代题材进行了初步探索。此后,他致力于古装新戏的创造和传统剧目的整理加工。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京剧旦脚表演艺术上的重大革新,卓有成效地突破了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不很讲究身段表情的局限,从不同人物出发,把花旦以至刀马旦的技巧融合运用,完成了前辈旦脚演员特别是王瑶卿的未竟之功。他还排演了一些歌舞成分较重的新剧目,并在其中创作了数量甚多的与剧目内容相适应的舞蹈,如《天女散花》的绸舞、《麻姑献寿》的袖舞、《黛玉葬花》的锄舞、《廉锦枫》的刺蚌舞和《霸王别姬》的剑舞等。这些舞蹈或取材于武功,或取材于旦脚舞蹈身段,或取自其他剧种和姊妹艺术,或直接提炼于生活。在舞台美术方面,他通过歌舞剧的实验,改变了京剧旦脚传统的化妆方法,使旦脚的面部造型大为改观,现代戏曲舞台上旦脚的古装扮相,大都采用梅兰芳首创的造型方法。与之相适应的,是他在歌舞剧中尝试运用了传统戏曲舞台所不用的布景,为演出增添了美感。
梅兰芳对京剧音乐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很重视唱腔的创作,除继承传统唱腔外,还在古装新戏与传统剧目中编制过大量新颖的、在艺术上具有独特个性的唱腔。某些罕用的传统唱腔板式,如〔反四平〕等,由于梅兰芳的创新而在舞台上广为流行。他的演唱风格,咬字清晰,音色明朗圆润,与婉转妩媚的唱腔相互辉映,更显得流利甜美。为丰富传统京剧的乐队伴奏,梅兰芳也作过大胆的革新。以二胡辅助京胡伴奏旦脚唱腔,是梅兰芳与琴师徐兰沅、王少卿合作实验的成果。
从抗日战争结束恢复舞台生活起,直至逝世,是梅兰芳艺术活动的晚期。这个时期他所上演的剧目数量减少,经常演出的是《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等最具有梅派特色的剧目。《穆桂英挂帅》是他晚期唯一的一部新戏。他致力于一生艺术经验成果的总结,并用之于对这几部代表作的琢磨加工。他的艺术风格也不似中期那样色彩浓艳,而趋于清淡含蓄,更富于内在的魅力。这标志梅兰芳的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梅兰芳的艺术具有平易近人、博大精深的特色。梅派唱腔易学易唱,却难于精通。他的全部舞台技巧,无不在平易中蕴藏着深邃的内涵。他在舞台上创造过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优美形象,这种创造正如某些国外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他的表演不是在摹仿女子,而是在创造中国女性的本质和意象,力求传达中国女性的温柔、含蓄、高雅等特征。梅兰芳在艺术创造中,着力于美的追求。他认为善于辨别精、粗、美、恶,是一个演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因此,无论《宇宙锋》里的装疯,还是《贵妃醉酒》里的醉态,这些生活中也许是并不美好的现象,在梅兰芳的表演中却化为美的艺术,不但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状态,也唤起观众心灵中的美感。梅兰芳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不断地随着时代前进。20年代前后他在艺术革新上所作的探索,从旦脚扮相的改进,舞台布景的运用,以至伴奏乐器的丰富,无不反映当时民主思潮影响下兴起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与艺术趣味。而他在50年代演出的《宇宙锋》则具有更加强烈的反抗性格,《醉酒》也被点石成金赋予了新的主题。《穆桂英挂帅》在艺术上那刚强豪放、凝重深沉的气质,却又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艺术家晚年思想感情的变化。梅兰芳艺术之可贵,还在于他与人民有密切的精神联系。他演出的许多剧目,都紧扣时代的脉搏,并重视观众的反映。他认为“观众是一面镜子,照耀着我们前进”,所以不断从观众的批评意见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使其表演艺术精益求精。作为一代艺术宗师,这是他取得成功的要诀之一。
梅兰芳的艺术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他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去并获得国际盛誉的第一个戏曲表演艺术家。他在国外的演出活动,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古典戏曲的了解,有助于中外戏剧的交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从梅兰芳的表演中发现,“中国剧的表演,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动作”。梅耶荷德则认为,应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中“汲取最宝贵的、失去了它们戏剧生命就会枯竭的精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指出:“凡是关心艺术向前发展的戏剧界人士,都可以从他那儿在演技、节奏和创造象征诸方面学到东西。”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说他提出的“间离效果”的理论,是受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启示。
梅兰芳一生谦虚勤奋,爱憎分明,团结群众,关心同行,他作人的道德,也深为人们所称道。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梅兰芳早年所演剧目,多为齐如山、李释戡等执笔。(见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