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9:19:47作者:百科
[拼音]:Hanfeizi
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著作集。《汉书·艺文志》著录 55篇,与今本的篇数相同。《韩非子》以宋乾道年间的刻本为最古,原刻本已不存。明代的《韩非子》刻本较多,其中较重要的有《道藏》本、《韩非子遇评》本、赵用贤本。现在传世的为清代据原刻本制出的影钞、影刻三种,即张敦仁影钞本、吴鼒影刻本、述古堂影钞本。后一种钞本曾为 “四部丛刊” 据之影印。清末王先慎将清代各家注释收集起来,编成《韩非子集解》,但疏漏较多。近代陈奇猷《韩非子集释》较为详备,是研究《韩非子》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韩非子》一书,“名为非撰,实非非所手定也。”《韩非子》的编者是汉成帝时的光禄大夫刘向(公元前77~前6)。刘向离韩非逾百年,对韩非一些文章的真伪已难于一一辨明。其中《存韩》篇自篇首至“不可悔也”句止,是韩非的《上秦王书》,当是本篇的正文。以下是李斯的驳议和韩非《上韩王书》的内容,可能是《存韩》篇的附件,后误入正文。《初见秦》篇贯穿着灭亡韩国的宗旨,与韩非劝秦王存韩的基本思想不合。一些学者认为,此篇是秦昭王时入秦的吕不韦所作。《有度》篇与《管子》中的《明法》篇有部分内容相同;《饬令》篇也与《商君书》中的《靳令》篇大半相同。这两篇著作恐非韩非所写。其余各篇大体都是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系统地阐明了 “法、术、势” 的法治理论,反映了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许多重要情况,它的《解老》、 《喻老》两文是中国最早注释和解说《老子》的著作。它的大量寓言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又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阐述了“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规律论和注重“参验”的认识论,它通过“矛盾之说”,阐发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韩非子》一书是战国时期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直接抄摘了《尚书》、《鲁春秋》、《晋乘》、《楚梼杌》、《秦纪》中的原文。它所记载的许多历史事件,可以补正现存史书的不足。
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著作集。编者为汉成帝时的光禄大夫刘向。原名《韩子》。《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55篇,列在法家,与今本的篇数相同。唐宋后,为与韩愈相区别,改《韩子》为《韩非子》。《韩非子》的主要注释本有清末学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近人梁启雄的《韩子浅解》、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
《韩非子》一书的主要篇章可作以下分类:
(1)《五蠹》、《八说》、《六反》、《有度》、《说疑》、《诡使》、《亡征》、《奸劫弑臣》等,重点阐述法治理论。
(2)《主道》、《二柄》、《扬权》、《爱臣》、《八奸》、《备内》等,重点说明君主如何运用权术提防和驾驭大臣及左右近侍。
(3)《孤愤》、《说难》、《难言》、《和氏》等,宣泄了韩非的牢骚之词,述说了这位坚持法治主张的思想家在当时的艰难处境。
(4)《八经》全面论述法、术、势。⑤《显学》、《八说》、《饰邪》等,强调文化专制,批判儒学、墨学、侠客以及阴阳迷信思想。
(6)《解老》、《喻老》等用法家思想解释《老子》学说。
(7)《难一》、《难二》、《难三》、《难四》等用辩难的形式,从多方面阐述法家观点。
(8)《内储说》、《外储说》上下各篇,采用经、解体裁、以故事为论据来论证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论。
(9)《说林上》、《说林下》是韩非为撰写论文所搜集的资料。《初见秦》一文,学者们公认不是韩非所作。
韩非知识渊博,才思敏捷,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的论文广征博引,善于分析和论辩。《韩非子》书中所阐述的法治思想有相当强的说服力,秦始皇看到韩非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韩非的著作。
[拼音]:Hanfeizi
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又称《韩子》。该书在韩非生前即已流传。司马迁说:韩非“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又说,秦王(即秦始皇)读《孤愤》、《五蠹》等篇,极为赞赏。西汉刘向校书,羼入了几篇他人著作,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定《韩子》为五十五篇。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以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他还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说,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用法家的观点解释《老子》,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认为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显学》则记述了先秦儒、墨显学分化斗争的情况,认为“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主张禁止一切互相矛盾的学说,定法家的学说于一尊。关于《韩非子》的注释,有清人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近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子浅解》等。
韩非的著作集。韩非(?~公元前233),出身韩国贵族,曾和李斯同学于荀况,李斯自以为不及。当时韩国国力衰弱,韩非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富国强兵、修明法制的主张,不被采纳,退而著书,成十余万言。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后十分钦佩,于是发兵攻韩,索要韩非。韩王派遣韩非入秦,秦王却又不加信用,后又听了李斯、姚贾诬陷,将他拘囚下狱,李斯送毒药使他自杀于狱中。
《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今传本正合其数。不过今本除《史记》中所举《孤愤》、《说难》等十篇外,多有窜入文字。
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从主张变革、反对复古的历史观出发,宣扬君主集权,任法术而尚功利。与此相适应,他主张行文写作必须以“功用”为目的。他的说理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阐述一个重要论点时,韩非经常使用类似归纳的方法,即先举论据,再作论证,最后得出合于逻辑的结论。例如《五蠹》,先提出上古、中古和近古历史发展的事实,说明“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继而转入本题:“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在作了这些充分的论证之后,即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后文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赏莫如厚而信”、“罚莫如重而必”等著名论点,也都是使用同样的论证方法得出的。
韩非的辩难之作也很有特色。他并不像荀子那样用“是不然”的断然口气,动辄否定论战的对方,而是从容、冷静地分析问题。对不同的意见,总是用“或曰”来提出异议,有时还连用几个“或曰”,客观地列举几种说法,引导读者共同进行分析。《难一》至《难四》诸篇,可作为这类辩难体的范例。韩非在论辩中,还善于运用逻辑上矛盾律的原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难势》),使对方进退失据。《诡使》、《六反》诸篇,可作为这种论辩方法的代表。
先秦后期散文,在议论中使用寓言故事以增强形象性和说服力,已成为一时风气。《韩非子》中的许多篇章,对寓言故事的运用已经进入自如的境地。《说林》、《内储说》、《外储说》就集中记录了大量的寓言故事。“郢书燕说”(《外储说左上》)、“守株待兔”(《五蠹》)等,更成为后人常用的成语典故。
今存《韩非子》版本以宋乾道刊本为最早。注本中较完备的有清代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解》、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及周勋初等《韩非子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