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8:58:05作者:百科
[拼音]:Guanyindong wenhua
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发现于贵州省黔西县沙井的观音洞。多数学者认为观音洞文化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观音洞遗址发现于1964年。从该年至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先后进行 4次发掘,获得石制品3000多件和哺乳动物化石20多种。观音洞文化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见彩图)
洞穴堆积与时代观音洞是一沿东西向裂隙形成的窄长洞穴。主洞长约90米、宽2~4米。有两个支洞,分别向南、北延伸。洞内含文化遗物的堆积大致可分早、晚两期。早期堆积为含角砾的砂质粘土,出土大量石器及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化石有嵌齿象科、似东方剑齿象、贵州剑齿象、最后斑鬣狗、巨貘等,虽然大部分属南方中更新世洞穴中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员,但也有一些种类在细微结构上具有较为原始的特征,并还有残存的第三纪种类,其时代可能早至中更新世早期。晚期堆积为红土层,含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动物化石亦属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早晚两期的石制品虽然存在差别,但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很难严格区分。
文化特征观音洞石制品的原料以硅质灰岩为主,也有脉岩、硅质岩、燧石、玉髓、细砂岩等,主要拣取岩块用锤击法打片。少部分石片与用碰砧法打下的石片特征相似。大部分石核不加修理,少数石核、石片的台面上有修理痕迹。石制品中,石器多达60%以上,约有半数由石片加工而成,其次是用碎片和石块,用砾石加工的很少。石器的形状多不规则,大小也悬殊。以长、宽在3~5厘米的为最多。石器一般用石锤仔细加工、刃缘陡直而不平整,少数石器修整痕迹呈平行的窄长条状。加工角度和方向不甚稳定。加工方向有6种,向背面加工的约占半数,向劈裂面加工的占20%以上,其余为错向加工、交互加工、对向加工或横向加工。单刃石器少而复刃石器多。复刃石器中又以异向加工的为多。
石器中,刮削器占总数的80%以上,端刮器有100多件。其次为砍斫器、尖状器;尖状器中又有厚尖状器和错向尖状器。还有少量的石锥、凹缺刮器、雕刻器等。
自然环境在观音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主要属森林动物,如各种象类、大部分偶蹄类以及猕猴、虎等,它们中大多数也适应于山地生活。另一些则适应于山地竹林环境,如似中华竹鼠和大熊猫。还有一些是喜水的或常在沼泽附近活动的动物,如水牛属和中国犀。由动物化石推测,当时在观音洞附近,草木、竹林比现在茂密,山间盆地和洼地有较多的沼泽或湖泊。
文化联系和意义中国各地迄今尚未发现有与观音洞文化面貌基本相同的遗存。观音洞文化与其他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如北京人文化,有明显的差别,但在个别因素上又有相似之处。北京人的某些燧石石器、大冶石龙头旧石器地点的某些石器类型,以及较晚的丁村遗址的三棱大尖状器等,都与观音洞文化的同类石器相近。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遗存,如贵州桐梓岩灰洞、兴义猫猫洞的石器都可能与观音洞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是贵州威宁草海和四川铜梁旧石器地点的石器,在加工技术和类型上,表现出与观音洞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观音洞文化与北京人文化分别是中国南方和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化。两者之间的差别,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不同地区的文化已显示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观音洞文化的技术传统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在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