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8:46:14作者:百科
[拼音]:zhouwen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许慎、《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字,共9353字。又收两类异体字,一类称古文,指古文经中与小篆不同的字,这是地区性的差别;一类称籀文,指《史籀篇》中与小篆不同的字,这是时代的差别。公元前 220年,秦始皇帝按李斯的主张统一文字,首先是省改秦国自己的文字,然后再推行到各地。学者把省改前的称为大篆,省改后的称为小篆。
籀文,即大篆,出于《史籀篇》。《汉书·艺文志》说《史籀篇》是周时史官教学童的书,又著录《史籀十五篇》,本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公元25~57)亡六篇矣。”魏晋以下此书全失。段玉裁推测“其书必四言成文,教学童诵之,《仓颉》、《爰历》、 《博学》实仿其体。”王国维作《史籀篇疏证》,把《说文》所采籀文辑出加以解释, 他说史籀非人名,《史籀篇》是“春秋战国之间秦人作之以教学童。”他的话有道理,可惜毫无证据。西周到秦的铜器铭文传世很多,根据这些资料可以看出:
(1)西周晚期,约周宣王时出现了一种新风气,字体方正微长,行款整齐,笔划匀称,偏旁、结构有定,例如虢季子白盘(见彩图)、宗妇鼎等铭文,和籀文(王国维说:“作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十分相似,可认为是同一种书体。
(2)秦继承了这种书体,铜器如秦公镈、秦公簋、秦公钟、商鞅量、杜虎符、新郪虎符等铭文皆自相似,五六百年间的文字变化不很大,这在同时期其他各国不曾有过。原因何在?最好的解释是当时有一个文字课本,严格教学。所以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15篇之说不宜轻易否定。
传世《石鼓文》、《诅楚文》皆战国中期秦的作品(见彩图)。前者关系国家礼仪,书法精美。后者是通行字体。两者皆属大篆,其中绝大部分和小篆相同,也有不少《说文》列举的籀文。《史籀篇》收有多少字已不可知,许慎所见9篇,举出了220个不同的字。如果按比例推测,全书15篇,和小篆不同的字约为《说文》正字的1/25。可以约略看出小篆和籀文的差异和李斯从事省改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