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8:34:04作者:百科
[拼音]:Dadiwan yizhi
[外文]:Dadiwan Site
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城东北 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面积约 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处达3米。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78~1984年,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发掘, 揭露面积为13700多平方米,发现房址240座,灰坑和窖穴342个,墓葬79座,窑址38个。出土陶、石、骨器等8000余件。内涵包括 3个阶段的遗存:第一阶段是前仰韶文化,可称老官台文化或大地湾文化;第二阶段是仰韶文化,包括早中晚 3个时期;第三阶段是类似常山下层的遗存, 年代约公元前5800~前2800年。该遗址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讨华夏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图)。
遗址分布在清水河南岸的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早期遗存多在阶地,晚期遗存分布较广。经发掘和勘探了解,山地部分是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中间以大型礼仪性建筑为中心,周围分布着若干居住区。
老官台文化房址是圆形半地穴建筑,面积仅六、七平方米。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单人仰身直肢葬,有少量随葬品,并有双手交叉于胸前的葬俗。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制法为模制和手制,常见器形有圆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等,盛行整齐的交错绳纹。钵形器口沿常饰有红色的宽带纹,这是中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彩陶。在钵形器内壁上,发现了10多种红色的彩绘符号。在灰坑H398中发现了炭化植物种籽,经鉴定为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在考古发现的同类标本中时代最早,为黍源于中国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仰韶文化早期房址呈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建筑,面积20平方米左右,居住面和穴壁上皆抹草拌泥,灶坑多瓢形,正对门道处设火种洞,或置火种罐。墓葬基本形制同前,不见合葬墓,但有少量的二次葬,随葬器物均放置于骨架左侧方形随葬坑中。陶器制法一般为泥条盘筑,典型器物有直口钵、迭唇鱼纹盆、侈口垂腹罐、葫芦瓶、细颈壶等。纹饰以绳纹为主,也有少量的弦纹和剔刺纹。彩陶系黑彩,常见花纹为宽带、变体鱼纹、直边三角等。房址F1出土的鱼纹大彩陶盆口径达50.2厘米,富丽堂皇,当为彩陶精品。
仰韶文化中期房址仍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建筑,但面积扩大,有的达60多平方米,营造技术较前进步,已开始使用木骨泥墙和铺筑料姜石地面,灶坑多圆形直桶状。陶器部分使用陶轮制作,器类增多, 以敛口钵、卷沿盆、凹凸唇夹砂罐、葫芦口尖底瓶、圆卷唇直领深腹缸构成这一时期的陶器基本组合。纹饰仍以绳纹为主,还有弦纹、线纹、附加堆纹等。彩陶发达,多单用黑彩,偶见红彩、白彩,图案有变体鱼纹、鸟纹、勾叶纹、垂弧纹、弧边三角纹等。以弧边三角为主体图案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将造型、雕塑、彩绘艺术和谐地揉合在一起,绚丽优美,是这一时期原始艺术的代表作。
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在该遗址中最为丰富。平地起建的房址替代了半地穴建筑,居住面普遍采用白灰面,或以料姜石和细砂为原料制成的近似现代混凝土的居住面。F901、F405等大型原始会堂式建筑代表了仰韶先民所创造的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F901占地420平方米,墙体保存近 1米高,既有主室和东西侧室,又有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其保存之好、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均为中国史前考古发现中所仅见。在 F411的白灰地面上还发现了绘有一男一女和动物形象的地画。灰陶显著增多。常见陶器是平唇口或喇叭口尖底瓶、侈口曲腹彩陶盆、喇叭口圆肩鼓腹壶、尊形器、敛口夹砂罐、口沿厚重的大口缸、浅腹厚胎夹砂盘、宽平沿的大口罐、敛口钵、假圈足碗等。纹饰以绳纹和附加堆纹较为多见。彩陶与中期相比,急剧衰落,比例仅占陶片的2~3%。这一时期新出现了朱砂彩绘。
类似常山下层遗存,房址皆为平地起建的白灰面建筑。陶器以橙黄陶为主,常见器物有侈口鼓腹壶、单耳罐、大口罐、斜腹盆、敛口钵等。横饰篮纹和盛行附加堆纹是突出特点。
大地湾遗址的保护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1984和1988年,两次保护性征地,将遗址阶地未破坏部分土地和F901~405周围土地征收,F901房址则已兴建了保护大厅,加以保护。1986年成立大地湾文物保管所,负责日常保护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