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8:12:10作者:百科
[拼音]:leishu
[外文]:reference books
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中国最早的正规类书,是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于延康元年(公元220)命王象等人编的《皇览》,分 40余部,每部有数十篇,共 800余万字。南北朝时编的类书有不少种,其中较著名的有梁徐勉等编的《华林遍略》700卷;北齐祖珽等编的《修文殿御览》 360卷。隋代以前的古类书,均已失传,虽有部分佚文,原书面目已难窥知。
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类书,是唐代虞世南在隋代任秘书郎时所编的《北堂书钞》,原为173卷,分80部,801类。唐代类书有相当发展,重要的有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100类,高士廉等编的《文思博要》1200卷,许敬宗等编的《东殿新书》 200卷,张昌宗等编的《三教珠英》(后改名《海内珠英》)1300卷,徐坚等编的《初字记》 30卷,白居易编的《白氏经史事类六帖》(亦称《白氏六帖》 ) 30卷等。上述类书现存世者仅有四种:《北唐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和《白氏六帖》,其中以《艺文类聚》最为著名。
宋代类书编纂,取材广泛,内容渊博,数量与种类均盛于唐代。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昉等编的《太平广记》500 卷和《太平御览》1000卷,王钦若等编的《册府元龟》1000卷,均完成于宋代初年,为宋代官修的两大类书,在中国类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官修的大类书之外,宋代士大夫自编的类书也有很多,其中著名的有王应麟编的《玉海》,专为应博学鸿词科考试者而编,全书 200卷,分21部,内容搜集宏富,多录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和吉祥的善事,标门分类和一般的类书不同。
明清两代的类书,在前人编纂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类繁多,规模宏伟,其中最著名的两部巨著是明成祖永乐年间命解缙、姚广孝等编的《永乐大典》,和清代陈梦雷、蒋廷锡先后编纂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共 22877卷,辑入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共1万卷,分6编、32典、6109部, 是中国现存用处最广、体例也最完善的一部大型类书。
类书自三国至清末,据历代艺文、经籍志著录,约有600余种,今存者据1935年出版的《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的著录,当时该校所藏类书有316种。类书原来编纂的目的,主要是备封建帝王及贵族子弟临事检索、熟习典故之用,也有的专供文人学士诗文写作、科举考试之用。由于它保存了古代许多已失传的古籍,《四库全书总目》曾评价类书的作用说:“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保存。”据统计,《太平御览》所引古籍有2579种之多,其中十之七八今已失传,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即超过 500种,可见类书对保存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在检索资料、辑录佚书、校勘古籍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