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7:52:16作者:百科
[拼音]:Dao'an
中国东晋时期佛学家。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早年读书,通达五经文义。12岁出家(此据《高僧传》等,《名僧传抄》记为18岁出家)。受具足戒后,外出参学。约于公元335年在石赵的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遇当时知名僧人佛图澄,深得赏识。道安在师事佛图澄的十三、四年间,常代佛图澄讲经,从而在佛教理论方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佛图澄死后,道安为避石赵内乱之祸而到山西的获译(今临汾县),和竺法济等人共同研讨东汉安世高所译小乘禅学著作,并作注解。不久又颠沛流离,辗转来到太行恒山建立寺塔,弘扬佛法,徒众数百人。后又回邺都,但因新建后燕王朝不甚信佛,加以战乱不息,不得不率众渡黄河南下。在这约15年的时间里,道安深受北方佛教重视禅定的影响,主要是研习和宣传禅学。
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道安到河南。后应襄阳大名士司凿齿约请,率众南下,到新野时又分散徒众赴扬州、四川建立道场,自己率弟子慧远等 400余人到了襄阳。因襄阳环境比较安定,又有朝野的支持,道安在以后的15年中得以集中精力充分发扬佛教事业:
(1)集中讲习般若学。道安因受南方佛教重视义理的影响,重心从禅数转而趋于性空,每年讲两次《放光般若经》,四方之士,竞往听讲。
(2)考校译本,注释经文。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五《道安法师传》载,道安收集、整理和注释《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3)创制《众经目录》。道安广泛搜寻流行的经典,加以整理编纂,辨别真伪,标列译人、译时,对佛教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目录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4)制定僧规。对僧团讲经说法、食住及平日宗教仪式作了规定,为各寺院所遵从。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坚派苻丕攻占襄阳,道安被延致,住长安五重寺。在以后7年中,道安领导数千人的大道场,主要组织和亲自参加译经,兼讲经说法。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中总结翻译中五失本、三不易的情况,为翻译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道安的著作很多,大部分已佚。现存有各种经论序10大篇,绝大部分载于《出三藏记集》中,另有《人本欲生经注》 1卷,收于各大藏内。
道安的学说主要有两方面:禅学和般若学。道安修习的禅学是小乘禅法。其特点是把宇宙和人生分析为若干的“法数”,进行禅观。道安认为禅修达到高深的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山(火)焦不能伤其虑”。而禅修的目的是达到忘我、无事而不适的安乐境界。
佛学界对道安佛教思想的归类有不同看法。昙济《六家古宗论》认为:道安的般若学是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思想,主要观点是“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道安据此认为,在万物“元化”禀形之前有“无”、“空”的本体存在,与三国魏玄学家王弼的思想相类。但是,道安弟子僧睿在《大品经序》中则说:“亡师安和上凿荒途以开辙,标玄指于性空,落(离)乖踪而直达,殆不以谬文为阂也。亹亹之功,思过其半,迈之远矣”。认为道安是性空宗,其思想大致符合鸠摩罗什译出的《大品经》的般若思想。据此,道安则不在六家七宗之列。由于史载不同,又引起后代学者评价道安般若学说的分歧。
道安一生主要是组织翻译和注释佛教经典,宣法传教和培养弟子,其高足弟子有慧远、慧永、慧持、法遇、昙翼、道立,昙戒、道愿、僧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