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打野呵

更新时间:2023-02-03 06:57:04作者:百科

打野呵

宋代露天演出百戏伎艺的市语。宋代都市中瓦舍勾栏形成以后,民间各种伎艺人多在勾栏内演出,因而许多勾栏也就成为伎艺人卖艺的固定场所。不在勾栏内演出,只在街头空地或广场上作场卖艺,称为“打野呵”,流动演出的伎艺人则称为“路歧人”。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卷6《瓦子伎艺》条记载:“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另外,宋人章渊《稿简赘笔·河市乐》条在解释“河市”时也说:“河中在处临河者皆曰河市,如今之艺人于市肆作场谓之打野泊,皆谓不著所,今人谓之打野呵。”

在宋代俚语中称为“打野”的常常带有一种流动不着所的意思,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10《十二月》条记载,北宋时“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吴自牧《梦粱录》卷 6《十二月》条也载有南宋时“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这种“打夜胡”,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讲,也称为“打野胡”。《通雅释原》中则称“打夜狐”,讹为“野狐”。从这些记载来看,“打夜胡”或“打夜狐”在俚语中也就是“打野胡”或“打野狐”。宋代民间流动演出的伎艺称为“打野呵”,其随地搬演不著处所的情形,与“打野胡”或“打野狐”相同。不过“打野胡”是单在十二月一个月里扮演驱祟逐傩的,而“打野呵”则是不限于十二月演出的民间伎艺。南宋时,在临安(今杭州)打野呵的路歧人作场时,除演出各种杂技节目外,也有演出说唱伎艺的。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有唱涯词和陶真的,也有廓介酒李一郎的野呵小说;《梦粱录》记载,还有嘌唱、耍令的,“王双莲,吕大夫唱得音律端正耳。”也有一些从农村中来的路歧人:“又有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伎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赀。”可见当时露天献艺的活跃情况。

本文标签:打野呵  dayehe  
上一篇:别克,А.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