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6:26:47作者:百科
[拼音]:chengshihua
[外文]:urbanization
又称都市化或城镇化。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长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化过程。
内容和原因城市化包含三个内容:
(1)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逐步增加,而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村人口的比重相应下降。
(2)城镇的形态和分布,由各自独立的状况,变成联系密切的城镇系统。
(3)城市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扩大和普及,即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于城市居民。在这些特征中,城镇人口的增加和聚集是最明确的特征。因此,通常以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衡量城市化程度的基本指标。
引起城镇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有:
(1)原有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
(2)新城市的建立;
(3)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农村人口向新老城市的集中;
(4)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城市范围扩大而引起城市人口的增加。其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随着生产力发展,城市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农村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游离出大量过剩劳动力可以提供给城市,从而引起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因此,城市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总人口数量的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相差很大。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1980年,发达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为70.9%,其中,美国为77%,日本为78.3%,联邦德国为84.7%,英国为90.8%,加拿大为75.5%。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为30.1%,其中不少国家低于20%。
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而不断提高。苏联城市人口的比例,十月革命前约为18%,1961年达到50%,1981年上升到65%。其他东欧国家,如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城市人口的比例都超过50%。
中国城市化的状况和特点中国古代虽然很早就出现了城市,但进入近代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工业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不很充分,因此,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城市化水平很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全国只有城市69个,县城和镇约2000个,城镇人口576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64%。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城市的增加和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大批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中国城市人口的比例,1952年为12.46%,1965年为17.98%,1978年为17.92%,1980年为19.39%,1985年为36.59%。
城市化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城市化的性质、结果和进程明确地反映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特点,并受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每一个国家的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城市化的特点是:
(1)自觉地调节城市化的过程,使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适合国情,受到一定的计划制约。
(2)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例高,国家主要依靠小城镇吸引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从农村迁到城市的大量人口,避免大城市化。
(3)采取“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地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城市体系。
(4)城市化过程是有计划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