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9:57:55作者:百科知识库
中国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位于中国西北部边疆地区,介于北纬34°09′~49°08′,东经73°25′~96°24′。东部和南部与甘肃、青海、西藏等省、自治区邻接,东北部同蒙古交界,西北到西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接壤,西南部同克什米尔地区毗邻。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6,人口1515.5778万。辖8地区,5自治州,2地级市,14县级市,65县,6自治县。首府乌鲁木齐市。
自然条件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地域辽阔,大地形轮廓明显。干旱是新疆自然条件的突出特点和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全疆气候、植被、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变化均有显著的差异。
地质与地貌:大地构造上,主要有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地台及阿尔泰山、天山与昆仑山等地槽褶皱带,其间界线分明,受深大断裂控制,地质构造单元轮廓与地形单元界限反映清楚。准噶尔地台在阿尔泰山与天山间,基底为寒武纪,倾向于东天山,上覆平缓盖层2组:一为石炭、二叠纪海相地层,火山岩系及海陆交互的砂页岩;二为中、新生代湖相沉积,有5套生油层系,主要为石炭至二叠系,西侧油田已开采,东侧已有喷油井。塔里木地台在天山与昆仑山间,基底为前震旦纪结晶岩系,内部有台凸、台凹及莎车、库车拗陷等次级构造单元。台凸在中央,中、新生代沉积薄;拗陷内有巨厚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有3套生油成气层系:石炭一二叠系、侏罗系、海相上白垩系,西南部及北部已有喷油井。
围绕地台的褶皱带,其地槽发育始于寒武纪,古生代时强烈拗陷,屡受海侵,沉积层系巨厚。古生代末上升为山地,中生代续升,局部拗陷形成山间盆地。山麓拗陷及山间盆地均有巨厚中、新生代沉积岩系。晚第三纪以来大幅度上升,山前拗陷及山间盆地则下降,形成三大山系的现代面貌,各褶皱带有各自的特征。阿尔泰山从北向南有:北阿尔泰槽背斜、中央阿尔泰背斜带及南麓的斋桑槽向斜。天山褶皱带为巨大对称构造,中央为地背斜带,为古天山核心,由前震旦纪结晶变质岩系组成;两侧为槽背斜带,有古生代沉积及火山岩,褶皱强烈。昆仑山有2组断裂,交汇于策勒附近。西组呈西北向,北为槽背斜,中为西昆仑背斜带(中央结晶岩带),南为古生代褶皱带。东组呈东北向,由古生代砂页岩组成,二叠纪至中生代隆起,其轮廓与现代昆仑山边界相似。阿尔金山为古老断块,保持稳定隆起,局部有海侵,古生代沉积不完整,第四纪为区域性隆起。
煤炭主要分布于天山南北山前拗陷及山间盆地,主要成矿于早、中侏罗世。铁矿分布于各褶皱山系的中央隆起带及两侧地向斜褶皱带,以天山东段较集中,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锰矿主要在天山中、西段,成矿于早石炭世,昭苏地区较集中。铬矿与超基性岩有关,分布于二至三级构造单元接触处。从构造联系看,伊犁地区阿吾拉尔山斑岩铜矿与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铜矿带相连。铅锌矿分布于塔里木地台与地槽接触处,成带分布。
稀有金属集中于地槽褶皱带的地背斜或复背斜内,如全国著名的阿尔泰山富蕴县及和田南部。石棉矿主要在昆仑山与阿尔金山接触处深断裂带,自若羌至且末间延伸200多公里。
新疆地形轮廓明显,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3列高大山脉包围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山脉内部又有许多山间盆地,高差相当悬殊。山脉最高点海拔与盆地最低点海拔相差8766米。阿尔泰山脉位于自治区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山脊海拔约3000米,最高的友谊峰为4374米。自治区南部则有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及阿尔金山脉环列,平均山脊海拔超过5000米,6000~7000米的高峰达20多处,7000米以上的高峰则有11处。位于新疆和克什米尔之间的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2高峰。天山山脉横穿自治区中部,平均山脊海拔超过4000米,位于温宿县境北部的托木尔峰为最高峰,海拔7435.3米。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属半封闭性内陆盆地。盆地内部大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2大沙漠和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盆地东有阿尔泰山向东南延伸部分的北塔山,西有塔尔巴哈台山、萨吾尔山、赛米斯台山、加依尔山、玛依力山、巴尔勒克山等,总称为准噶尔西部山地。盆地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属外流河;盆地中南部河流属内流河。盆地最低点为艾比湖,湖面海拔189米。塔里木盆地位于天山与昆仑山系之间,属全封闭性内陆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央,向东与库姆塔格沙漠几乎相连,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沙漠之一。盆地西侧为天山南支;东侧为地势较低、通向河西走廊的疏勒河谷,为古代丝绸之路所经。盆地内河流不能外泄,以罗布洼地为最后归宿。盆地最低点为老罗布泊湖面(见罗布泊),海拔780米。
此外,在3大山系内部还有许多山间盆地,分属外泄型和封闭型2类。属于前者的有天山内部的尤勒都斯、拜城、焉耆、乌什等盆地,伊犁河流域的几个小盆地,帕米尔高原的布伦口盆地等,其河流均能流出山口,到达塔里木、准噶尔或中亚等大型内陆盆地。属于后者的有巴里坤、哈密、吐鲁番等天山山间盆地及若羌南部的山间盆地等,盆地内形成的河流均不能流出山口。上述山间盆地海拔相差悬殊,若羌及和田南部的山间盆地超过4000米,和静县境的尤勒都斯盆地为2500米左右,焉耆和拜城盆地为1000~1200米,最低的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海拔为-155米。
气候与水文:新疆地处内陆腹地,高山环绕,气候以干冷为特色,降水稀少,蒸发力强,年温差、日温差极大,具有强烈的大陆性,降水和气温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年均温北疆约-4~9℃,南疆为7~14℃。冬寒夏热,1月气温北疆约-20~-15℃,南疆约-10~-5℃。7月均在22~26℃左右,但海拔低、地形封闭的吐鲁番盆新疆各地区气温分布情况表项目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北塔山(天山以北,海拔1650米)巴伦台(天山南坡,海拔1752米)年平均5~710~11142.56.11月平均-20~-15-10~-8-8.5-12.5-9.8极端最低-40左右-25左右-28-33-25.47月平均20~2525~2732.817.818.9气温(℃)极端最高40左右40左右47.632.834.5日平均10℃以上活动积温(℃)2800~35004000以上545417562509无霜冻期(天)150~170200~220221129192地气温偏高,7月均温达32.8℃(见表)。气温分布一般随纬度增加和海拔上升而降低。天山对寒潮的阻挡作用更加深了气温的南北差异。天山以北属中温带,天山以南属暖温带。山地夏季气温垂直递减率明显,冬季山地存在逆温层,山麓和平原气温低于中、低山带,海拔上升千米,气温增加3~5℃,逆温层历时4~5月。各山系逆温层厚度不同,天山北坡为2000~2500米,南坡为1500~2000米,而昆仑山系为1000~1500米,阿尔泰山逆温层不明显。新疆昼夜温差较中国同纬度地区都大,气温平均日较差南疆为14~16℃,北疆为12~14℃,山区约10℃;年最大日较差约为25℃。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业十分有利。新疆瓜果含糖量高,品质优异,与此有关。除气温日较差大外,光照较中国同纬度地区丰富,亦为新疆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年日照时间达2550~3500小时,其分布自北向南略有减少,从西向东则逐渐增加;从平原到山区,北疆减少,南疆则略有增加。在植物生长期内光照充足,生长加快,因而积温的有效性高,各种作物所需的积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为少。如天山北麓北纬45°附近可种水稻和棉花,而西欧同纬度地区棉花不能种植,水稻亦少见。
新疆是中国典型的干旱区,年均降水量约145毫米。
降水的分布规律是,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地多于平原,山地西段多于东段。山区降水量,阿尔泰山南坡和天山北坡为400~600毫米,伊犁河上游迎风坡最大降水量接近1000毫米;天山南坡东段约200~300毫米,西段约400~500毫米;昆仑山北坡的中段和东段,一般不到200毫米,西段及中段局部山区约400毫米。平原年降水量,准噶尔盆地边缘约200毫米,盆地中心及东缘100~150毫米;塔城盆地和伊犁谷地均300毫米;天山以南平原降水量均不超过100毫米,塔里木盆地西缘和北缘约50~70毫米,盆地中心及东南缘及哈密、吐鲁番盆地仅10~20毫米,托克逊城年均为5.9毫米,为中国年降水量的最低记录之一。
新疆境内上空每年水分输送总量约1.1540万亿立方米,其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量约2400亿立方米。自治区年均降水量145毫米,为中国年均降水量(630毫米)的23%。在降落到地面的水量中,能形成径流并汇纳为大小河流的径流总量为830亿立方米,尚不及全国径流总量(2.7114万亿立方米)的3%。年均径流深为50毫米。地表径流和大气降水两者的分布规律一致,其特点是:地表径流几乎全部来自山区,地区分布西部多于东部,北疆多于南疆。境内河流多以高山冰川雪水为源,且多流失于盆地沙漠,或积水成咸湖。全境如以北塔山经乌鲁木齐、库尔勒至叶城划一直线,线西北土地面积约占新疆总面积的40%,而其所产生的年径流量却约占新疆的80%;线东南土地面积占60%,产生的年径流量仅占20%。新疆的水文情况亦具有明显的干旱环境特点:
(1)全境因周围高山阻隔,降水量少,河流除额尔齐斯河属外流河外,其余均属内流河。湖泊则以咸水湖居多,淡水湖较少。
(2)多数河流可分为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其分界点在山口。山口以上河流,从上而下水量逐渐增加;山口以下水量被大量引入灌区,而补给甚少,径流逐渐散失。
(3)河流数量多,流程短,水量少,多无航运之利。
新疆境内共有大小河流570条,年径流量约为810亿立方米。其中,北疆有河流387条,年径流量406亿立方米;南疆有河流183条,年径流量404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东南,出国境后注入斋桑泊,是中国属北冰洋水系的唯一河流,也是新疆境内唯一的外流河。塔里木河是中国干旱地区最长的内流河,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合而成,穿流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全长约2200公里,下游经常改道,有时东流经孔雀河入罗布泊,有时南流注入台特马湖。伊犁河穿行于伊犁河谷,向西流出国境后注入巴尔喀什湖,是新疆境内水量最大的内流河。主要湖泊以罗布泊为较大,现已干涸,湖面变化大。博斯腾湖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艾丁湖则为中国海拔最低的湖泊。此外,还有乌伦古湖、艾比湖、赛里木湖、巴里坤湖等及著名的天池。
植被与土壤新疆境内在高山和高山地区及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阿尔泰山、天山等高山深处分别有绵延呈带状分布的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雪岭云杉、云杉等山地针叶林,塔里木河等大河下游沿岸生长着胡杨林与灰杨等为主的阔叶林。此外,大部分地表多为植被稀疏、种类贫乏的荒漠植被所覆盖,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南北差异显著。
在北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平原、阿尔泰山及其山前平原、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的西北部和塔城盆地,植被以蒿属和假木贼或小蓬为主的半荒漠(包括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并混生有羽茅;地带性土壤为棕钙土,隐域性土壤有草甸土和面积不大的盐土和沼泽土。西部天山及伊犁谷地植被属具有短命植物的蒿属半荒漠,地带性土壤为灰钙土,隐域性土壤以草甸土和草甸沼泽土分布较广,草甸盐土则面积较小。准噶尔盆地东部戈壁,中部沙漠和西部平原等地,植被为以麻黄、梭梭、假木贼、霸王、伊林藜和小蓬为主的荒漠,地带性土壤为灰棕色荒漠土。中部天山及其北麓平原,植被属以蒿属和琵琶柴荒漠为主,地带性土壤为荒漠灰钙土。南疆地区在平原范围内,植被多属以麻黄、伊林藜、合头草、琵琶柴、假木贼、泡果白刺等为主的半灌木和灌木荒漠,地带性土壤为棕色荒漠土和石膏棕色荒漠土。随着干旱程度的进一步增强,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和东南部、噶顺戈壁及吐鲁番盆地一带,则分布着石膏盐盘棕色荒漠土。此外,在洪积扇边缘和河流沿岸则分布着盐化草甸土,河岸胡杨、灰杨林下发育着胡杨林土。在距现代河道较远的古代冲积平原上,则分布着龟裂性土或残余盐土。在滨湖地区则分布着草甸盐土、盐土或滨湖盐土等。
新疆植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因各山体所处的生物气候带不同而异。
如阿尔泰山位于北疆的温带半荒漠地带,其南坡垂直带始于荒漠草原-山地棕钙土带;在中山地带则分布着森林和森林草原,以灰色森林土为主;至高山和亚高山则以山地草原-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土带占据优势,整个垂直结构较完整。北天山的垂直地带性较明显,以乌鲁木齐以南为例,大致海拔1500~2500米为森林草原和森林带,2500~2800米为亚高山草甸带,2800~3000米为高山蒿草草甸,3200~3400米为寒冻风化带,3400米以上为冰川和积雪。南天山与北天山有显著差异,其天然植被主要为山地荒漠草原和草原,森林带消失,仅在局部高山阴坡有小片雪岭云杉和榫木生长,林下灌木少,且缺乏北坡所特有的草本植物。昆仑山北坡垂直带中没有森林带,如昆仑山中段的赛图拉山区海拔3500米以下为荒漠-山地棕漠土带,3500~4200米为山地荒漠草原-山地棕钙土带,42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化草原和干草原-高山草原土带。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新疆分别隶属4个自然地理区。它们又都隶属中国西北干旱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准噶尔盆地温带荒漠区位于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气候、生物条件均具温带荒漠特点。可分为3亚区:
(1)准噶尔盆地亚区。地貌上分南、北两个平原。盆地中心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固定、半固定沙丘占绝对优势。植被以超旱生的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气候以干旱、多冻害和大风为特点。河流除额尔齐斯河外,均为内陆河,以盆地和低洼部位为归宿点。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新疆重要粮食产地和中国重要甜菜产地之一。
(2)诺明戈壁亚区。全境为石质和砾质戈壁所覆盖,是中国戈壁分布中心。自然条件极其严酷。
(3)额敏谷地亚区。地貌上主要由洪积平原组成。生物-土壤条件属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垂直分布现象显著。
阿尔泰山山地草原及针叶林区地貌垂直分带明显。水汽来自大西洋,降水随高度递增,由西向东递减。山麓的气候-生物-土壤条件属温带荒漠草原-棕钙土地带。可分为阿尔泰山西北部和阿尔泰山东南部两个亚区。
天山山地草原和针叶林区天山是中国广大荒漠中的巨型“湿岛”,也是全世界干旱区中降水最多的山地之一。天山发育有较完整的山地植被和土壤带谱。可分为3亚区:
(1)中天山亚区。包括中国境内天山山地大部分地方。
(2)东天山亚区。位于七角井以东的狭长山体。
(3)伊犁谷地亚区。位于伊犁河上游。境内的伊犁河是中国水量最大的内陆河,对农牧业生产均有利。
塔里木盆地暖温带荒漠区位于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中国最大的荒漠地区,亦为中国唯一的暖温带荒漠。新疆境内包括该区的2亚区:
(1)塔里木盆地亚区。盆地被沙漠和戈壁所覆盖。土地类型分布呈环状特征。盆地中心有塔克拉玛干沙漠。亚区的光热资源丰富,风沙和干热风灾害频繁。
(2)吐鲁番—哈密间山盆地亚区。是欧亚大陆最干旱、戈壁分布最集中的核心地段。
发展简史中国史书将河西走廊以西地区称为西域,意为西部疆域。1884年新疆建省后始称“新疆”。传说公元前7世纪秦穆公曾任西方戎族的由余辅政。公元前3世纪中国丝织品已通过西域运销希腊。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伊犁河以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郑吉屯田渠犁(今库尔勒);神爵二年(公元前60)建立西域都护府,治所乌垒城(今轮台东),屯田规模和地域扩大。东汉时期,中国以新疆为门户,同西方各国家、各民族的交往比以前更活跃和广泛。东汉末年以后,魏、晋、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魏的中央政权都到达过西域。隋统一全国后,先后设立鄯善、且末、伊吾等郡。唐在西域东部部分地区实行州、县、乡、里制度,设有伊州(今哈密、伊吾一带)、西州(吐鲁番盆地)和庭州(阜康至木垒一带)。其他地区则实行都护府制,安西都护府辖天山以南至帕米尔地区,府治原设于西州城(今吐鲁番东高昌故城)。平龟兹后,乃移府治于其都城(今库车),统龟兹(今库车)、疏勒、毗沙、焉耆四都督府。不久,府治又迁回西州。唐显庆二年(657)平阿史那贺鲁,分西突厥东部地置昆陵都护府,辖今巴尔喀什湖以东至新疆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一带;分西突厥西部地置蒙池都护府,辖今楚河以西抵咸海广大地区。唐长安二年(702)分安西置北庭都护府,辖东起阿尔泰山,西到咸海,北抵巴尔喀什湖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南至天山的广大地区,治所设于庭州城。至唐贞元六年(790)府治为吐蕃所陷,都护府遂废。唐代在西域经营农牧业、纺织业及铁、铜、金、银等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交通运输也有发展。唐末以后西域有三大势力:黑汗(喀喇汗国)据有北起塔城,南至喀什,西至撒马尔罕的中亚地区;于阗李氏王朝据有且末至葱岭的塔里木盆地南部和昆仑山区;西州回鹘据天山南北地区;均服属于当时中原中央政权。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省治在吉木萨尔)及宣慰司,统辖天山以北;天山以南则由和州(火州)宣慰司统辖。元代北疆地区由于受战乱破坏,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南疆地区则出现一定的繁荣。元末明初,新疆和内地商业贸易仍很活跃。15~16世纪,西域大部地区在封建割据下,东部仍属明中央政权统治范围,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建立哈密卫等。清统一新疆后,在全疆各地建立统治机构,行使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国家主权:额尔齐斯河以北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其他地区归伊犁将军管辖,下设乌鲁木齐都统及各城参赞、办事和领队大臣等。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从此内地汉、回等各族人民迁居新疆者日渐增多,屯垦范围有所扩大,南疆农村的养蚕业和缫丝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新疆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于1953~1954年先后成立5自治州,6自治县,7自治区,9自治乡。1955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人文概况:人口与民族新疆是中国地广人稀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省(区)。1949年总人口仅有433万,至1990年已达1515.5778万。随境内经济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天山南北人口比例发生显著变化。总的趋势是南疆所占比例有所缩小,由1949年占全疆总人口的70.1%降为51.8%,北疆则随着交通、工矿和农垦事业的发展,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南疆,其占全疆总人口比例也相应由29.9%上升为48.2%。城镇人口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1.91%。
新疆是中国人口密度较低的省(区)之一。1990年全自治区人口密度平均为9人/平方公里。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自治区辖市,而各地、州中则以伊犁州直属县、市为较大,是全自治区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南疆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喀什地区,为自治区平均的2倍,南疆平均的3倍。巴音郭楞州平均为1.6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疆平均密度,全州北部8县、市平均密度为4.9人/平方公里,南部且末、若羌平均仅为0.17人/平方公里。全自治区人口的上述分布情况,与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相一致。南疆沙漠面积大,极度干旱,交通不便,因而人口密度低于北疆;伊犁河谷和喀什三角洲水、土、热条件好,因而人口密度较大。
新疆人口较多的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等,其次有塔塔尔、达斡尔、满、乌孜别克、藏、俄罗斯及其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民族逐渐形成自己的聚居区,如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民族;有些则和其他民族杂居,如乌孜别克、塔塔尔、满、俄罗斯。随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纯粹的民族聚居区实际上并不存在,在已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州、县中,均有其他民族杂居。维吾尔族约有75%集中分布于天山以南,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以天山北麓为多,次为天山南麓,以农垦团场、工矿及城镇较集中。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天山北麓东部。回族较分散,除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耆较集中外,其他大、中城镇也有。蒙古族聚居于博尔塔拉和巴音郭楞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自治县,以牧为主。柯尔克孜族聚居于天山南脉及帕米尔高原,即克孜勒苏自治州4县,以牧为主。塔吉克族聚居于塔什库尔干自治县。锡伯族聚居于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自治县,北疆大城镇亦有散居。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均不足万人,大多散居于北疆各地。
经济概况:新疆原以农牧业为主,绿洲农业和草原放牧畜牧业历史悠久,在自治区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快,现已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1990年全自治区工农业总产值已由1949年的7.2亿元增长到364.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由0.9亿元增长到219.9亿元;农业总产值由6:3亿元增长到144.7亿元。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经济日趋繁荣。
农业2000多年前的新疆农业生产已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南疆多“城郭诸国”,北疆则多“行国”。南疆“地沃宜稼”,居民多早已定居,以农为主,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自治区最古老的农区。远在公元前2世纪塔里木盆地边缘已有开垦引雪水灌溉的农田。汉时曾在轮台、渠犁设置屯田。在唐代今喀什、于田一带已成富饶农区。北疆水草丰美,居民长期以牧为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直至清统一新疆后,始在伊犁、乌苏、塔尔巴哈台、玛纳斯、呼图壁、昌吉、米泉、阜康、乌鲁木齐、吉木萨尔等地进行较大规模的屯田,北疆耕地面积随之不断扩大,农业始有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自治区把水利建设放在首位,对许多河流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兴建水库和灌溉渠道。在巩固和扩大古老绿洲农田建设的同时,以生产建设兵团为主体,在天山南北的塔里木河中、下游和玛纳斯河流域等地的新、老冲积平原、三角洲下部、扇缘和山前洪积细土平原,兴建大批国营农(牧)场群,开辟了许多大垦区,建立了新绿洲,扩大垦殖利用面积,发展粮食、棉花和甜菜生产。不仅迅速扭转了新疆长期“南粮北调”的被动局面,而且促进了新疆农业生产布局产生深刻的变化,使新疆成为全国最大的垦区之一。1990年全自治区耕地面积已达297.95万公顷,为1949年的2.4倍;粮食总产量666.2万吨,棉花总产量46.9万吨。牲畜总头数3540万头(只)。
其中规模大、数量大、机械化水平高的国营农(牧)场拥有耕地90多万公顷,占自治区耕地面积的30.2%左右,其粮食产量约占自治区的1/4,棉花产量约占1/3,甜菜产量也占有相当的比重,成为自治区粮、棉、糖生产基地和农业生产重要支柱。
(1)种植业是新疆农业生产的主导部门。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有小麦和玉米,其次为水稻、高粱。小麦分布遍及山地农区和平原农区,种植面积大,产量约占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喀什、阿克苏、和田、克孜勒苏和库尔勒等地平原农区以冬麦为主,阿勒泰、吐鲁番、哈密、博乐、塔城等地则为春麦区,其他地区为冬春麦并重区。玉米绝大部分集中于南疆平原农区。水稻局限于各大河沿岸、河滩低洼地区和扇缘泉水溢出带上,以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开都—孔雀河、渭干河、和田河、乌鲁木齐河、玛纳斯河和伊犁河流域为集中,产量以阿克苏河流域为最大,其次为叶尔羌河流域。高粱种植面积小,主要分布于吐鲁番和喀什地区。自60年代初期起,随乌鲁木齐河和玛纳斯河等大河的综合治理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北疆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已超过南疆地区,且自给有余。伊犁和塔新疆的棉花种植城一博乐地区为自治区主要商品粮基地,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地区则为自治区的老商品粮产区。
(2)新疆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胡麻、甜菜为重要,是中国最古老的棉区之一和长绒棉生产区。棉花种植以玛纳斯河、叶尔羌河、克孜和盖孜河、阿克苏河、和田河、孔雀河等流域和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所产棉花除满足自治区棉纺织工业需要外,还大量供应全国各地,并部分出口。甜菜种植比较集中,以石河子地区种植面积为最大,其次为芳草湖以及温宿、乌苏、焉耆等县。甜菜产量1990年224万吨,甜菜糖产量22万余吨,为仅次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国第3大甜菜基地。和田、莎车一带桑蚕业自古闻名。
(3)新疆盛产多种瓜果,甜瓜(哈密瓜)为著名特产,以品质优异驰名中外,吐鲁番、哈密及喀什三角洲为著名产区。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库尔勒的香梨、库车的甜杏、阿图什的无花果、喀什的甜樱桃、和田的红葡萄、叶城大石榴和无籽梨、伊犁苹果、阿克苏薄皮核桃等享有很高声誉。已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果树资源圃。
(4)酒花(啤酒花)栽培自20世纪60年代初由内地引进以来,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现已成为全国酒花内销和外贸出口的主要来源。
(5)新疆药用植物丰富,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的有:贝母、阿魏、麻黄等,其他有雪莲、肉苁蓉、党参、秦艽、红花、牛蒡、颠茄、青兰等。红花是新疆古老的作物,清代曾列为贡品,既是油料,又是中药材。
(6)新疆天然草场辽阔,面积约0.8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4。其中有效利用面积约达0.54亿公顷,59.21%为山地草场,40.79%为平原草场。山地草场主要分布于境内各大山系的山坡和山间盆地,降水多而稳定、牧草质优高产,有利于各种牲畜放牧利用。平原草场主要分布于大河两岸及沙漠边缘,由于降水少,气候干旱,多属荒漠半荒漠草场,牧草生长较差,产草量不够稳定。自治区畜牧业以绵羊、山羊、牛、马等家畜为主体,历来为中国主要牧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早就以产伊犁马、焉耆马、福海大尾羊、库车羔皮羊及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和草原兼用牛等享有盛誉。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居自治区各类牲畜之首,是国内育成的第1个细毛羊优良品种,重点分布于北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哈密地区山北2县与和静县的巴音布鲁克区。羔皮羊主要集中于以南疆的库车、沙雅和新和县为中心的塔里木河流域,其次为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荒漠半荒漠地区。阿勒泰大尾羊(原名福海大尾羊)为主产于阿勒泰地区的新疆优良绵羊品种之一。肉牛以伊犁地区的新源、巩留,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温泉、塔城地区的乌苏、塔城和阿勒泰的布尔津等县为生产基地。养马业以伊犁的昭苏盆地、特克斯盆地和喀什河谷以及巴里坤、焉耆等地基础较好。
(7)新疆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主要的天然林区。林区面积达2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1%。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山地针叶林主要分布于北疆的伊犁地区和温泉以东至木垒一线的天山北坡,阿勒泰地区的阿尔泰山南坡以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雪岭云杉为主。其次是天山南坡,但林相较稀,林地面积也比天山北坡少得多。昆仑山和帕米尔东部森林更少。伊犁地区木材蓄积量大,是自治区主要林业生产基地。在伊犁地区山地森林外缘,尚分布着约1万公顷的天然野果林。温泉至木垒一带的山地森林蓄积量虽不及伊犁地区,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为自治区木材生产的重点地区。阿勒泰地区森林面积大,木材质量好,是自治区最重要的林区之一。平原阔叶林以南疆塔里木河沿岸的胡杨林为重要,其分布较集中,对维护生态、稳定河床和平原地区发展畜牧业均起重要作用。北疆平原地区的玛纳斯河流域、准噶尔盆地边缘和阿勒泰等地,梭梭林广为散布,具有良好的固沙作用。人工林主要分布于新老垦区,尤以国营农场发展为快,不少地区已条田成方,林带成网。
工业新疆工业发展较晚,1949年以前除伊犁皮革厂等使用机器生产外,其余多为手工业作坊,现代工业几乎是空白。自治区成立以来,在乌鲁木齐、喀什、伊宁、石河子、阿克苏、库尔勒、和田等地,依靠当地及其附近地区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和蚕茧、芦苇、罗布麻、芨芨草等轻纺工业原料,分别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棉、毛纺织厂、造纸厂、制糖厂、皮革厂、丝织厂和地毯厂等企业。在重点发展纺织、制糖、造纸和皮革等轻纺工业的同时,又建立起冶金、煤炭、石油、电力、化工、机械、建材等现代工业。此外,还大力发展和田地毯及丝绸、喀什小花帽和民族乐器、英吉沙刀、和田玉石制品、库车羔皮、伊犁皮革、维吾尔铜器和铜雕等传统的民族工业品生产。整个自治区已形成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伊宁、喀什等一些工业基地、新兴工业城市以及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城镇、小型工业和乡镇企业则遍及自治区各地,并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展潜力很大。全自治区已发现的矿产资源达百余种,约有半数已探明储量。其中,煤矿主要分布于天山南北两侧山前拗陷带和山间盆地中,主要成煤期为侏罗纪,具有储量大、质量好、种类齐全、部分气煤含油率甚高等特点,1990年原煤产量近2000万吨。石油工业中克拉玛依油田开发较早。塔里木盆地和哈密—吐鲁番盆地石油资源更为丰富,1990年石油产量已达680万吨。铁矿多分布于天山东段,西昆仑山和阿尔泰山也有,多为磁铁矿、赤铁矿,其次为菱铁矿,伴生铜,可综合利用。金、铜、铅、锌、镍等有色金属和铍、锂、铌、钽等稀有金属均甚丰富。哈密地区大型铜镍矿的镍储量居全国第2位。此外石棉、玉石、硫铁矿、磷矿、白云石等也甚丰富。云母、芒硝、盐、石膏等的储量名列全国前茅。全塔里木油田自治区水力理论蕴藏量达3000多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水能资源装机容量现仅为30万千瓦,仅占水力蕴藏量的1%。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亦很丰富,设立在乌鲁木齐市南的达坂城风电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风电场。
交通运输新疆过去交通运输落后,长途运输靠公路和骆驼,短途运输以毛驴为主。经过40多年建设,全自治区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航空运输密切配合的交通运输网。还有克拉玛依至乌鲁木齐的输油管道620公里。
新疆公路已达2.6万多公里。主要干线有:
(1)通过环绕两大盆地的公路干线,沟通沿线各州、县及大小绿洲间的联系,但穿越盆地的捷径不多,仅有塔里木盆地的尉犁至若羌及叶城至巴楚两公路线;
(2)穿越天山的公路干线,如哈密至巴里坤,七角井至木垒,乌鲁木齐经达坂城至托克逊、经胜利达坂至库尔勒,独山子经巴音布鲁克至库车(三次穿越天山),察布查尔至昭苏等;
(3)翻越昆仑山公路干线,主要有叶城至西藏阿里地区的新藏公路,喀什经塔什库尔干至巴基斯坦的中巴国际公路;
(4)通过甘新、青新、新藏等省际干线与邻省联系。目前全自治区已有97%乡镇通汽车。
铁路运输以兰新线为主干,连接陇海、包兰等铁路干线,可直达兰州、西安、郑州、北京、上海和黄海之滨。通往塔里木盆地的南疆铁路已从乌鲁木齐穿越天山通车至库尔勒。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的北疆铁路已于1990年建成。还将计划修建库尔勒至青海(青新线),库尔勒向西延伸至阿克苏、喀什等地的新铁路线。此外,还有乌鲁木齐至甘河子的轻便铁路。
新疆是全国空中航线较长、航空站较多的省区之一。从乌鲁木齐至北京、上海、兰州、西安、广州等城市均有直达航线。自治区内有乌鲁木齐到喀什、和田、阿克苏、库车、库尔勒、且末、伊宁、阿勒泰、克拉玛依、富蕴等的航线。中国民航通往欧洲的国际航线也途经新疆。此外,乌鲁木齐还有通往阿拉木图、伊斯坦布尔和沙迦的国际航线。
自治区境内通航河流极少,只有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有季节性轮(驳)船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