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5:16:28作者:百科
[拼音]:shehui zhidu
[外文]:social institution
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社会制度分为3个层次:
(1)总体社会制度,或曰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一个社会中不同领域里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
(3)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审批制度等。
历史演变社会制度虽然古已有之,但社会学对它的研究却始于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他在1862年所著《第一原理》一书中,用社会制度一词来描述履行社会功能的机构,强调社会制度的实体方面。
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提出制度由概念和结构组成,认为制度是由民俗、民德(道德)发展起来的。此后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和K.戴维斯认为制度是大量规范的复合体,是社会为适应其需要用合法形式建立起来的,强调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及制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这种观点一直沿袭下来,并为许多社会学家所接受。
社会制度的构成主要包括:
(1)观念,是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某种制度产生及施行的合理性根据;
(2)规范,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范,是制度的基本内容;
(3)组织,是保证社会制度实施的实体;
(4)设备,包括物质设备和象征设备在内。
社会制度的特征主要特征有:
(1)普遍性。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等人类社会的主要制度,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民族、国家和社会中。它对所辖范围内的人们均无例外地发生制约作用。社会制度的普遍性,是由人类基本需求的相同性决定的。
(2)相对稳定性。尽管制度随社会发展以及时空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但它又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人们的行为,即使存在的基础丧失之后,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作用。
(3)复合性。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制度相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如家庭制度就包括婚姻、生育、亲子、继承等具体制度。
社会制度的类型主要按以下几个方面分类:
(1)按形成的过程可分为,自然产生的制度和从一定历史需要出发而有计划地制定的制度;
(2)按重要性可分为,基础性制度和辅助性制度;
(3)按适用的范围可分为,对社会整体起作用的一般制度和只在某个领域起作用的特殊制度;
(4)按发挥功能的方式可分为,统制性制度和操作性制度;
(5)按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可分为,原生制度和派生制度;
(6)按社会功能体系可分为,关系性制度、调整性制度、文化性制度和调整关系性制度等;
(7)按性质和作用范围可分为,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科学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后一类制度对人类社会有重大的影响,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社会制度的功能不同层次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功能,其影响和制约的范围也不相同。总体社会制度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的性质,是制定各种制度的依据。不同领域里的制度决定各种具体模式和规则。一般说来,社会制度具有如下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权利和义务系统确定个人的地位和角色,为人们提供思想和行为模式,使其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以避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2)社会整合功能。作为规范体系的社会制度能协调社会行为,调适人际关系,发挥社会组织的正常功能,清除社会运行的障碍,建立社会正常的秩序。
(3)传递与创造文化的功能。制度通过保存与传递人类的发明、创造、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使之世代沿袭,并在空间上得到普及。同时,制度促进文化的累积与继承,推动人们创造新的文化。制度的负功能是,已经建立的制度常常代表社会上的传统行为模式,容易产生刻板、僵化的倾向,不易随时代的发展而及时变迁,从而使得社会制度对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起一定阻碍作用。制度的功能还可分为外显功能与内隐功能。外显功能是与制度的目的直接相关的,内隐功能是在实现外显功能过程中带来的非预想的结果。如教育制度的外显功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内隐功能是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生命周期有些社会学家用“形成期”、“效能期”和“萎缩期”来描述制度的生命周期。每一种制度的建立都有其客观根据,但制度有一个形成期,即制度化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制度是不够完善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扩充。处于效能期的制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会出现障碍和问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调整不适应的部分与环节,使之继续发挥其效能。有的制度,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赖以生存的基础已不复存在,这时就必须及时建立新制度来代替已经过时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