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灵渠

更新时间:2023-02-03 03:49:45作者:百科

灵渠

中国秦代修筑的水利工程。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俗称陡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公元前221~前214年,秦始皇令御史监禄督工修建,初名秦凿渠,联接湘江和漓江上游,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其后历代都有修葺,形成一个完整的水道工程体系,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对灵渠进行调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渠分南北两渠,主要工程包括铧嘴、天平、渠道、陡门和秦堤。铧嘴,又名铧堤,是劈水分流的工程,四周用条石叠砌,中间用砂卵石回填。前锐后钝,形如犁铧。长90米,宽22.5米,高 5米。

天平分大、小天平和泄水天平,是自动调节水量的工程,紧接在铧嘴之后,两侧分别向南北伸延,和分水塘两岸相接,与铧嘴合成“人”字形。用条石砌成,有内堤和外堤,内高外低,成斜坡状。大天平在北侧,长344米,宽12.9~25.2米;小天平在南侧,长130米,宽24.3米。平时拦河蓄水,导湘江上游来水入渠道,保证渠道里有足够的水通航;汛期,多余的水越过堤面泄入湘江故道,保证渠道的安全流量。既可拦水,又能泄洪,不用设闸起闭,能自动调节水量,保持渠水相对平稳。泄水天平有 4处,南渠3处,北渠1处,采用侧堰溢洪控制入渠流量,或用石筑堤障阻故道使蓄水缓缓而进,保护渠堤安全。

渠道是灵渠的主体工程,分南、北两渠。南渠从南陡口引水入渠,向西北经兴安县城、大湾陡、铁炉陡,连接始安水,入灵河,折向西南经青石陡与石龙江、螺蛳水、大溶江汇合,进入漓江。全程 33.15公里。从南陡口到大湾陡一段为劈开三道土岭的山麓挖出的渠道,一面靠岭脚,另一面靠人工筑砌的堤岸维护。自大湾陡至铁炉陡一段则凿通太史庙山,形成深陷的渠槽。铁炉陡以下利用自然河道拓展改造而成。渠道水面宽 6~50米,水深0.2~3米,利用陡闸,足可行船。北渠开挖在湘江河谷平原上,几乎与湘江故道平行。由大天平拦水入渠,作“ S”形行进,至高塘村对面汇入湘江,流程3.25公里。

灵渠设陡闸,是为了集中比降,提高水位,蓄水通舟。陡门设置在渠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分布于南北二渠。陡门较多的时期是宋、明两代,最多时有36陡,其中南渠31陡,北渠 5陡,至今仍有遗址可查。陡门都用方形石块叠砌而成,两岸相对作半圆形,弧线相向。陡堤上凿有搁面杠的凹槽,一边堤根有搁底杠的鱼嘴,水底铺鱼鳞石。塞陡用竹箔。船来之时,先架陡杠 (包括面杠、底杠和小杠 ),再将竹箔逆水置在陡杠上,等水位升高到可以行船时,将陡杠抽去,船就可过陡门,使往来船只“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出现爬山越岭的奇观。陡门最宽者 6.8米,最窄者4.7米,大部分在5.5~5.9 米之间。

图

秦堤是灵渠保护性工程,是南渠从南陡口至兴安县城西大湾陡的一段堤岸,长3.15公里。这一段渠道是劈山开成的,和湘江故道平行推进,堤岸壁立,采用巨石砌筑,工程艰巨,宽 2~10米不等,高达2~7米。

1951年开始先后由水利、园林、文物部门对铧嘴、大小天平、北渠口、秦堤等进行维修和清除淤泥。1988年兴安县重新划定保护范围,并在各个地点树立保护标志16座。1962年成立兴安县文物管理所,1986年改名兴安县博物馆,负责管理工作。

参考文章

  • 灵渠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
  • 连接湘漓的灵渠中国地理
本文标签:灵渠  LingQu  
下一篇:佩德罗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