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3:25:03作者:百科
[拼音]:jiegouzhuyi
[外文]:structuralism
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取代现象学而崛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核心是结构主义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学理论中,也被用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驱者结构主义的先驱者是瑞士语言学家F.de索绪尔(1857~1913)。他在晚年的教学中提出了语言的结构主义模式,首先区分了语言与言语,并指出二者是根本不同的。言语是语言的个人的声音表达和语言产生变化的原因;语言则是互相差异的符号系统,并被抽象地看作是不变动的。他把语词的渊源和历史的历时性研究,附属于对一定时期的语言的同时性研究。为了保持以这种同时性的语言作为科学分析的对象,索绪尔还给语言的语义单位──符号作出了界说,使其意义仅仅依赖于其他符号的意义,而和外界的事物没有任何关系。他由此作出结论:一个符号区别于其他符号的特点,就是构成它的一切;在语言中存在的只是差异。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符号的理解依赖于整个系统即结构的理解。
形成和发展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这种新观点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结构主义语言研究派别所继承发展。布拉格学派的R.雅可布逊(1896~1982)把它运用于语音学的研究。C.勒维-斯特劳则通过雅可布逊而继承了这种观点,并把它视为一般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运用于人类学的研究。他以结构主义的模式研究了巴西内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了亲属制度、图腾和神话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创立了结构主义哲学。继他之后,J.拉康、M.福柯、L.阿尔杜塞等人发展了结构主义哲学,并使之成为一种广泛的哲学运动。拉康把结构主义方法用于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结构。他认为无意识的结构和语言规则相类似,并强调无意识就是主体与他者包括人与环境的交往。他在“镜象阶段”和个性形成的想象、象征、现实三个层次的学说中,说明了人的认识与个性是在社会关系中逐渐形成的。他又提出“重新阅读”S.弗洛伊德著作的方法,即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找寻它的意义,从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福柯把结构主义方法用于研究思想史,提出了所谓“认识型”的理论。他认为,认识型是一个时期的知识的潜在结构,它是无意识的、静止的、同时的、彼此孤立的结构。他指出,欧洲近代思想发展经过了3个结构,即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结构、古典时期(17、18世纪)的认识结构和19世纪以后的认识结构。这种认识型的理论把各个时期的知识发展归结为内在的无意识结构,因而歪曲了知识的真正来源。阿尔杜塞把结构主义方法用于研究马克思的著作。他按照拉康的“重新阅读”的方法来重新阅读马克思著作,对马克思的思想作了结构主义的解释。他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每一社会都是有结构的复杂整体。经济、政治、文化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或机械的因果关系,只存在着“结构的”因果关系。这实际上是用多元的决定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决定论。
勒维-斯特劳等人的结构主义方法认为:
(1)认识的对象不是事物的现象,而是它的内在结构。结构与经验现实无关,而与模式有关,即结构不是经验事物的本质,它是理性所给予的,因而不能通过经验的抽象认识事物,而是用先验的概念或模式认识事物。
(2)应该把认识的对象看成一种整体的结构。组成结构的成分是相互联系、自行调整的,如果一个成分发生变化,则相互联系的整体也发生了变化,③整体大于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所具有的意义并不能从个别成分中找到,因而关系也比单独的关系项更为重要。
(4)社会与人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成分,他(她)没有单独的决定作用。结构主义坚持反对突出人的社会作用的人道主义思想。
(5)同时性的观察比历时性的观察更重要。这5种方法论原则奠定了结构主义方法的基础,在认识论、方法论上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它所采用的唯理论观点,实质上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认识方法。
发生学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可区分为非发生学的结构主义与发生学的结构主义,勒维-斯特劳等人的结构主义是非发生学的结构主义,它以静止的结构说明意识形态和社会的形式,只重视同时性的说明,而不重视历时性的说明,所以它无法真正说明结构变化的来源。发生学结构主义除承认有结构外,并追寻结构的发生根源。它试图把同时性说明与历时性说明结合起来,以说明结构变化的过程。瑞士心理学家J.皮阿热是发生学结构主义的先驱,他所创立的发生学认识论认为,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的连续的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法国的L.哥尔德曼在皮阿热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生学的结构主义,认为一个社会阶级的“可能的意识”,通过社会实践以一个结构影响社会的发展。
后期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后期结构主义。后期结构主义认为,没有固定的结构,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例如R.巴尔特(1915~1980)在对文学作品作符号学的解释时,把文学作品看成一种语言系统,认为在能指者与所指者关系上的第一意义系统以外,还有第二意义系统,而作为文学作品的意义,那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在读一个文学作品的文本时所体会到的意义。按照这种理解,读者读一个作品所体会到的就像作品向读者提出的问题,并要求读者解答,而读者作出的解答又与作品相结合而再提出问题,要读者继续通过阅读而解答。由此可以无限发展下去。因此,结构在作品阅读中就变成了不断运动、发展的东西,这样,静止的结构就消失了。J.德里达的书写语言学是要发现一切书写语言或一切语言系统(包括说的语言)的变化规则。他指出,差别的作用产生了历史中和社会中的一切结构的系统,差别是发生的更甚于静止的,历史的更甚于结构的。它同时是结构和历史的基础。这样,德里达的理论不仅对西方传统哲学,而且也对结构主义本身起着破坏作用。一般认为,围绕在《泰凯尔》杂志周围的一批哲学家,都可以包括在后期结构主义中。后期结构主义的出现,实际上表明了结构主义思潮的衰落,但它在西方仍然有较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