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唯物主义

更新时间:2023-02-03 03:08:58作者:百科

唯物主义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心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的哲学派别。它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唯物主义”一词,英文materalism,俄文материализм都是从拉丁文materia(物质)这个词根来的,亦可译为物质主义。

在奴隶社会早期就已出现了唯物主义思想,但唯物主义概念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国在明代前后逐渐出现了和唯物主义相近的概念。如明代王廷相称宋明以来的气一元论为“实学”;清代戴望称清初颜元、李塨的唯物主义学说为“事物之学”,说它主张“以事物为归”。所谓“实学”,“事物之学”就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近似于唯物主义的概念。欧洲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开始明确使用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以它来称呼自己的哲学。J.O.de拉美特里在《心灵的自然史》中使用了这一术语。P.-H.D.霍尔巴赫认为,唯物主义是一种与神学背道而驰的思想,唯物主义就是无神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对唯物主义概念作出了科学的规定。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唯物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的斗争中,总是与自然科学紧密联系着的,总是与无神论相结合的。一般地说,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反映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进步阶级、阶层的利益,是进步阶级、阶层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武器。唯物主义发展的水平是与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相联系的。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

亦称自发的唯物主义。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是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进步阶层的世界观。

朴素唯物主义在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见五行)。这是由于奴隶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比较狭窄、生产广度与深度有限,人们只能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直接认识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事物,得到一些有关的具体知识,从这些比较贫乏的具体知识中,直观地去寻找万物的本原,并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总看法。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也许是因为泰利斯看到一切的养料都是湿润的,而温度本身也由湿润的东西生成,生物皆借湿润以维持其生存,而水又是一切湿润物的本原,所以他得出了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G.W.F.黑格尔也曾指出,在泰利斯的命题里“感性的水并不是被当作与其他自然元素和自然事物相对待的特殊事物,而是被当作融合和包含一切实际事物在内的思想,──因此水被了解为普遍的本质”(《哲学史讲演录》)。

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见形神)。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神灭论》)。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

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

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对封建主义、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

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培根在总结当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概括了观察、实验和归纳等认识自然界的实验方法。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他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R.笛卡尔的二元论。

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时代,尚处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手工工场阶段。此时人们在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多半是杠杆、齿轮、水磨等简单的机械装置,使用的能源主要是风力、畜力、人力等等自然力,生产中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力学问题。因此,在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从J.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G.伽利略发现落体定律到I.牛顿发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机械力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用力学规律来解释形形色色的各种现象。霍布斯思想的机械性便具有典型的意义。他认为,运动就是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另一个位置的机械运动,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人体不过是精妙的小机器,心脏好比发条,神经好比游丝,关节好比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D.狄德罗、霍尔巴赫、C.A.爱尔维修等人。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主要是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拉美特里继承了笛卡尔在《物理学》中所阐述的物质是唯一实体的思想,依据当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和医学的成果,肯定了在整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物质实体,物质不仅有广延的特性,而且有运动和感觉的属性,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物体,都不过是物质实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人并不是上帝创造的特殊生物,人的思想、灵魂不过是人的肉体组织大脑的一种机能,它以人的肉体组织的状况为转移,与肉体组织共存亡,从而否定了灵魂不死论。但拉美特里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显著的机械性,他抹杀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继笛卡尔提出动物是机器观点之后,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观点。在他看来,人与动物一样,也是一部机器,充其量只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和几条弹簧,人的思想也不过是人脑这块物质进行机械运动的产物。百科全书派的首领狄德罗,在吸取物种进化思想等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唯物主义观点。在他的唯物主义学说中,有一些辩证法思想。狄德罗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运动的能力,万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他把运动形式分为“分子外部的力”和“分子内涵的、固有的、内部的力”,前者表现为移动,后者表现为激动,前者会消失,后者不会消失。他指出,自然中一切都互相联系,无机界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机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但他在强调自然现象的连续性时忽略了它们之间质的区别。

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他认为自然界是不能被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自然就是它自身的原因,它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因此人能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他把人及产生人的自然界宣布为哲学的唯一对象,并把自己的哲学叫人本学。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变化也不过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或者是事物的不断重复和循环;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亦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然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它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有高度的革命性,又有严格的科学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不但科学地说明世界,而且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新的阶段(见列宁哲学思想)。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见斯大林哲学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见毛泽东哲学思想)。

参考书目
  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2章,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2.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 2章,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参考文章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知识题库
  • 下列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其思想最能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的是知识题库
  •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__知识题库
  • 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__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知识题库
  •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知识题库
  • 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知识题库
  •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人物是知识题库
  • 从哲学上讲,选择这些谐音日子结婚的年轻人的做法体现了__A.唯物主义思想知识题库
  • 毛泽东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知识题库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知识题库
本文标签:唯物主义  weiwuzhuyi  
下一篇:耶佩斯,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