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1:33:52作者:百科
[拼音]:zhiliang guanli
[外文]:quality control
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包括质量调查,确定产品质量目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信息反馈等各项工作。
质量管理的作用主要在于:
(1)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
(2)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
(3)减少废品和不良品损失,降低生产成本;
(4)组织质量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检验质量管理(QI)、统计质量控制(SQC)和全面质量管理(TQC)三个阶段。
检验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初期,在美国F.W.泰罗(1856~1915)的“科学管理”理论和制度中提出把质量检验作为一种专门工序,成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检验的产生,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促进了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它的主要缺点是实行“事后把关”,不能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1924年,美国 W. A.休哈特(1891~1972)主张运用数理统计原理控制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并系统提出控制和预防质量缺陷的概念。但他的理论和方法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40年代初,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批生产民用品企业转产军需品,但因事先无法预防缺陷,不能保证军需物资质量和如期交货。美国军政部门组织休哈特、H.E.道奇、H.G.罗米格、G.D.爱德华兹等专家,于1941~1942年制订美国战时质量管理标准,强制军工企业执行,取得显著成效;随后,其他行业也相继引用,并推广到欧、亚许多国家,统计质量控制从此风行一时。它主要根据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控制质量,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但它过分强调统计工具,忽视组织管理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50年代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推动质量管理发展的新因素:
(1)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2)产品质量产生、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更加复杂,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研究质量问题;
(3)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引进了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发动工人搞好质量管理;
(4)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必须对其产品作出质量保证。60年代初,美国A.V.费根鲍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认为在依靠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要对设计、制造、生产准备以及产品使用等所有环节都进行质量管理;公司全体人员都要加强质量概念,承担质量管理的责任。
中国工业企业于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已经取得很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