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23:41:48作者:百科
[拼音]:Weiduofuluo
[外文]:Vicente Huidobro (1893~1948)
智利诗人。生于圣地亚哥一贵族家庭。少年时被送入耶稣会学校求学,不久辍学到阿根廷游历。1912年,与诗友们合办《青年诗神》杂志,传播现代主义诗歌奠基人鲁文·达里奥的诗歌创作理论和风格。1916年,旅居欧洲,在巴黎与法国先锋派艺术家毕加索等人交往甚密。后赴马德里,结识胡安·拉雷亚等西班牙诗人。返回智利后,于1925年创办《行动》报,参与政治活动。曾作为总统候选人参加全国竞选。失败后,再次出国旅居,在国外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重返智利。三年后在圣地亚哥远郊卡塔赫纳病逝。
维多夫罗年轻时推崇法国作家,同时接受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但不久便摒弃了这些流派,反对一切传统,主张诗歌即是“绝对的创造”,并宣称:“诗人的第一个责任是创造;第二个责任是创造;第三个责任仍然是创造。”他把创造主义的诗歌理论归纳为:
(1)把事物人格化;
(2)把一切晦涩的东西写得清晰和准确;
(3)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具体的东西抽象化。1916年在巴黎正式提出“创造主义”这个名词。嗣后,他在《论诗的艺术》和《1917年宣言》两篇文章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创造主义的诗歌理论。但是,这些理论通过他的实践证明并不成功,他的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极端,甚至带有结构主义的特点。
维多夫罗的诗作比较重要的有《水的镜子》(1916)、《北极的诗》(1919)、《逆风》(1926)、《最后的诗》(1949)。
维多夫罗还有长篇小说《勇士熙德》(1929)、剧本《在月亮上面》(1934)和文集《宣言集》(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