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航空航天医学

更新时间:2023-03-22 00:17:45作者:百科

航空航天医学

研究航空航天活动对人体的影响,寻找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飞行员和航天员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完成各种飞行任务的效率以及为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提供医学数据的一个综合性的医学分支。它涉及航空航天生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航空航天医学工程和一些新的学科。

发展简史

航空医学的提出可追溯到18世纪70年代,随后的一百多年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了气球载人升空活动,最高升至8000米高空,从中发现了冻伤、耳痛和丧失意志等生理现象。法国生理学家P.贝特在地面利用低压舱进行了低压、加压和减压对于人体影响的生理实验。1903年第一架飞机诞生,以及随之而来的航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用于战争,出现了许多与医学有关的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医学保障对于高空飞行的重要性,为此成立了专门医学机构,设置航空军医,制订飞行员体格标准,对飞行员的选拔、缺氧耐力、飞行效率以及个体防护装备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喷气飞机出现之后,飞机速度和高度都骤然增加,随之发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如超重、缺氧等对人体的生理影响,这些问题直接影响飞机性能的发挥。同时,飞机作为一种先进的交通工具飞速发展,必须从医学上保证普通乘机人员的适应性,因此各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系统地开展航空医学研究。国际上也成立了航空医学会。航空医学便渐渐发展成为具有许多独立分支的现代医学学科。

从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在航空医学的基础上发展了航天医学。首先是发射了许多生物火箭和生物卫星,着重研究人上天的可能性。60年代,航天工程技术和航天医学保证了航天员的航天安全,证明人可以在太空生活并能有效地工作。70年代,出现了航天站,航天医学开始研究较长时间航天对人体的影响,并进行一些新的生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80年代航天飞机问世,有可能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出现重大突破。

中国从50年代起开始系统的航空医学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果。60年代初开始航天医学研究,1968年建立了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

研究内容

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8个方面:

(1)从医学角度选拔和训练飞行员和航天员(见航天员选拔、航天员训练、飞行员体格检查);

(2)研究飞行器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个体防护和救生设备以及卫生、营养和食品等医学问题;

(3)研究航空航天中超重、失重、振动、冲击、噪声、辐射、温度、湿度和压力等环境因素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人体的耐受限度以及有效的防护措施;

(4)研究航空航天条件下提高飞行人员工作能力和效率的问题;

(5)研究和实施航空航天医务监督(见航天员医务监督)、医务保证和医学鉴定,发展有关的技术、方法和评定标准;

(6)研究地面模拟设备的医学问题;

(7)研究生理学、医学和环境参数的测试、显示、记录和处理;

(8)从医学观点向航空航天工程提出要求。

研究方向

航空医学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新的高性能飞机中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的应用,新机种应急救生和特殊环境的营救,新飞机和武器系统的人员训练,人的体力、智力接受处理信息的功能,以及保持飞行人员健康水平,提高飞行效率,延长飞行年限和减少飞行疲劳等。航天医学的发展方向是:研究长期的航天活动对人体生理、心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见失重生理效应、超重生理效应、振动生理效应、噪声生理效应、宇宙辐射生理效应、航天运动病、晕机病)

本文标签:航空航天医学